天台山上疑似十二族代表在“琅琊台”奉“烧献祭”记石,右边刻四字“王其焚吉”。意思是:“大王登基周年,奉燔祭求吉祥”。
“丫头”、“什么”、“胡同”、“村”……这些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不会陌生。只是,这些词汇的源头是什么?近日,一篇引起广泛热议的网帖,却试图推翻人们的传统观念,前述的这些词语以及其他很多河北方言,居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文,而是起源于古希伯来语。
这种说法有无根据,或者只是一种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炒作?记者在多方联系后,找到了这种说法的提出者——自称是中国历史上羯族人后裔的石旭昊。
三十年的研究,来自于当年祖父与石旭昊之间的一场对话。
世代相传的神秘家族传说
那是1981年,石旭昊的祖父石怀仁到北京看望石旭昊一家,并且专门找石旭昊谈话。
在那次谈话中,石怀仁告诉石旭昊,他们石家的祖先,正是在历史上创立了大赵国的石勒,而到石旭昊这一代,已经是第69代。
通过祖父的讲述,石旭昊得知,自己的家族来自一个“临大西海”叫做“野翅窝”或者“野翘窝”的地方。
但是,在中国的史书中,都没有关于这些地方的记载。石旭昊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时常会想起祖父给他讲家族故事的情景。无论是阅读和学习史料,还是借出差或旅游的参观访问,他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极力寻觅那些经年历久、已经破损成碎片甚至为微尘的历史痕迹。
经过三十年的整理和研究之后,石旭昊提出了如今河北地区使用的很多方言来源于古希伯来语的观点,并且提出,石勒和羯胡人是东迁的犹太人的后裔。
学者称须进一步确认
石旭昊的这一考证结果,也使得很多人大吃一惊。但是大多数人都表示难以相信。有网友认为,无非是北京话与希伯来语有些同源词,但不能作为犹太人来华的证据,应该是中亚地区更早时期的某个族群分别迁徙到这两个地区的结果。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钟进文对于石旭昊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在传统学界打破惯性思维、具有另类特点的著作。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个别中外词语的联系有牵强之嫌,甚至有些词语之间可能毫无关系,因为在各种语言的对比中,读音相近、词义相同的词汇实在是太多,因此要慎重选词、考证词源,才具有可比性,而石旭昊对比研究所得的部分结论,还有待学术界通过其他途径或学科进一步确认,仅仅依靠词义关系甄别历史,可能有偏颇之处。
对话石旭昊:“遍地是北辛庄”
记者:在你的书中,你特别提到了北辛这个地名,并且还提出“遍地是北辛庄”的说法。你所认为的“北辛”,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石旭昊:祖父告诉我,虽然家族在历史上几经迁移,但是住的地方都叫北辛庄。北辛或者北辛安,是羯胡的老话,其中“北”并不是东南西北的北。
地名“北辛”的发音来源于古希伯来语的“Bethel”,是圣经中记载的一处圣地,而在中文版的《圣经》中则被翻译成“伯特利”。根据这一地名的变迁,可以发现犹太人几次大迁移,由西向东而来的历史痕迹。在中国历史上,羯胡人也有过三次大规模的流散到各地,也正因此,将北辛这一地名带到了各个地方。
“胡同”源自于古希伯来语?
记者:你说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语言这一线索。
石旭昊:为了考证“羯胡老话”与“犹太语”之间的关系,我利用一切机会,试图与不同国家的人了解和学习语言发音,以解决羯胡人语言发音这个谜团,发现古代希伯来语发音与泛河北方言有着很好的亲和力,其“DNA”的相似率达到九成以上,也就是“音似义同”。
比如北京话中的“的吧”,是“说话”的意思,与古希伯来语同音同义,古希伯来语发音Dabar。
北京人常称村庄为“屯厄”(带儿化音),在古希伯来语的发音是Duwr。甚至于众所周知的“胡同”,这也是来源于古希伯来语,发音是Hoot,同样也是小街道的意思。
而北京人爱说的“丫头”、“鸭蛋儿”,是用来形容小女孩的,希伯来语同样是这个意思,希伯来语的发音是Yaldah。
研究得到不少学者帮助
记者:您研究的对象是古希伯来语,而不是现代希伯来语,两者之间的差距大吗?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多词汇,中文与古希伯来语相似或相同,但是与现代希伯来语却不一样了?
石旭昊:我对广义河北方言的词源比较研究的依据就是古希伯来语,更确切的说是根据《希伯来语圣经旧约词典》,因为那是集千百年来学者们对《圣经旧约》词汇发音和意思研究的总成,凝固了很多的原始信息。而现代希伯来语是BenJehuda推广发明的,是集中欧的犹太人语言基础上建成语言体系的。
许多学者对我的著作做出了纠错和评价,我很感动,对这些学者们的治学态度钦佩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