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马”字的甲骨(图片由安阳博物馆提供)
农历马年是十二生肖年之一,马年将至,让人不禁会想到马。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人们已有意识地养马了。西伯利亚的北方游牧民族驯化马的历史更长,大约在5000年前他们已经将野马驯服,在劳动中开始使用马。时至今日,在一些生产技术欠发达的地区,马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被人们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此外,在冷兵器时代,人与马的组合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车马坑,更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任何动物能像马这样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赤兔、的卢等宝马与它们的主人一起载入史册,刘彻为获十几批“汗血马”而不惜发动战争,这些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说明马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提起马,人们会联想到马的彪悍、骏逸、洒脱、矫健,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等,凡是与马有关的词汇也都是美好的。那么马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意思也就是:马回仰首怒吼且勇武善战,象马头、马鬃、马尾、四只足之形,并且“马”还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所有与马有关的字都从马部。
马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距今也已经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刻或写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甲骨文符合象形、指事、会意的造字原则,而且大量利用形声字,并出现了假借字。其特点是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最初“马”字特别象形,根据李宗焜先生的《甲骨文字编》中收录的马字最新资料统计,甲骨文中的马字有134种写法:
、
、
等,很明显这些字像画一样,描绘了马的头、鬃、身和尾等部位,各有特色。《甲骨文合集》、《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甲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甲骨》等著作中都有关于马字甲骨片的详细著录。
金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吉金文字,钟鼎文、彝器款识。应用的时间有1200多年,文字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圆笔多,转折圆滑,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金文马字的写法在商代青铜器上有之,与甲骨文的写法雷同,形状比甲骨文的马字更清晰。但是其中在国家博物馆所藏马永盉上的马字与甲骨文字不同,马永盉为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器物,刻有铭文二字
,释文为“马永”,其铭文马字造型独特,是平立的马形象。
至西周早期,马字的金文表述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形状上简洁且相似。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铭文中马字写作:
,
(大盂鼎铭文)
写法稍微简略,突出眼睛,仅保留了主要象形笔画。但是,至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中的马字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写作:
,
(虢季子白盘铭文)
象形的成分明显减弱,笔画合并缩减,略去了马头而突出鬃毛,与篆字中的马字已十分接近。
战国时列国分治,文字异形,形成六国文字,由于地域和书写材料的不同,使这个时期的字体纷繁复杂,手写体、俗体大量涌现。这是时期的马字笔画简化,形态各异:
(秦);
(齐);
(楚);
(燕);
(韩)。
(文字统一前“马”字不同写法)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三展厅文字统一单元,展示有马字由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的大型壁画,通过对具体的字形的对比,可以一目了然展现它的演变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命丞相李斯“书同文”,李斯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文字,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马字演变到篆书时,使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石鼓文上的马字写作:
,
(石鼓文·吾车拓片)
与虢季子白盘中的马字的结构十分相像,但其笔画更加长缓柔和;睡虎地秦简中的马字,已经将马字的头部笔画演变得 横平竖直,完全没有象形字痕迹,已经与繁体马字的笔画结构非常近似。
由于小篆笔划繁复,书写不方便,最终隶书以其简单易书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字的隶书写作:
,把四足和尾巴写为四点和一折笔,完成了马字字形上的演变。从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的西晋辟雍碑拓片上的马字可以看到,已变无规则的线条变为有规则的笔画,已完全定型为方块字。
两汉期间汉字形体的演变基本结束,汉字书法开始发展,将隶分演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汉字书体也已基本齐备,马字的各种书体也随着汉字的发展逐步形成。书体的不断变化为以后的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马字的书法艺术也出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