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杜甫回家乡时的轻松愉快心情。
杜甫在这首诗的后面注释:“余故园在东京。”不少人认为他是巩义人,而当时的巩义属于洛阳,因此说杜甫是洛阳人。这是错误的,巩义不属于东京。杜甫的“洛城一别四千里”,明确指出了自己的故乡在洛城,而不是巩义。杜甫没有一首写巩义的诗,若说他出生在巩义,也没有正史记载。目前全国的文学界和史学界对杜甫是洛阳人均无异议。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其先祖为晋代大将军杜预,是著名学问家。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对他的爷爷很崇拜,曾经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历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富裕的家境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不幸的是,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过世了,忙着做官的父亲把他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其姑姑家就在今天的安乐镇东,即唐代建春门内的仁风坊。姑母待杜甫胜过亲生,在杜甫3岁左右时,他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上了疫病,姑母尽力照料他,自己的儿子却丢了性命。杜甫长大后,每每与人谈起此事,都不禁潸然泪下。
杜甫早慧,6岁时跟随父亲观看当时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印象深刻。书法家张旭看过她的表演后,草书水平大进,后世尊称为“草圣”,而杜甫也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时,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那时的他多么顽皮!
20岁以后,杜甫过着漫游生活,先在南方,后在山东、河南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自谓“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此时,大唐社会欣欣向荣,年丰物足,年轻的杜甫雄心万丈,登上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