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至这一天起,就开始了“数九”的习俗,所谓岁时有序,讲的是大自然的气候轮回。在中国人历经数千年对节气的把握中,经历九九八十一天,酷寒走过九九八十一步后,春去春又回,花落花又开。在漫长的冬季,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有无穷无尽的雅趣可享,有千变万化的雅事可为。描画一张数着冷的脚印、期待暖的消息的“九九消寒图”,“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
消寒,是熬冬,也是望春;是送,也是迎。
《数九歌》是气象物候之歌
关于“九九歌”,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指的是流传至今的乘法口诀。这个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再发展到“一一如一”的数学歌诀,到底和与节令相关的“数九”有没有深切联系,至今无考。
还有一种“九九歌”,是与中国历法也就是农历相关的《九九歌》,现在北京人把它叫做《数九歌》,以区别于乘法口诀《九九歌》。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数九歌》是这样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当中的一个“九”是九天,从冬至到数完了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整个北方进入春耕的繁忙季节。
《数九歌》是一首气象、物候之歌,自明代以来一直在变,比如明代人们认为是“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渐渐随着北方气候越来越暖,演变成后来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也印证着中国北方的“暖冬”并非只有当代人有所感受,“暖冬”的征途从几百年前已经开始了。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
中国是雅文化之国,即使寻常巷陌、乡野民间,也有泽被了风雅的时趣,每每令人惊喜、喟叹。唱着《数九歌》,“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冬日严寒,北方的农事停下来,“猫冬”和“熬冬”让悠闲的日子显得颇长,人们想出了打发时光又能显示风雅的“智能游戏”——绘制或书写“九九消寒图”。
在北京南池子胡同街心公园的石桌上,刻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这是中国人发明的“九九消寒图”上最常见的句子。若按照简体字推广之前中国繁体汉字的写法,每个字恰好都是九画。九九八十一道笔画,冬至时节一天描完一画,八十一天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诞生,也正是冬尽春深的北京迎来的最好时光。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记录:“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这里的宣宗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皇帝带头书写对春天的企盼。
“管城”来历有讲究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双钩法和“管城”。双钩法很简单,就是写字时将字的轮廓沿着边勾出来,在中间留白,每一笔留下的“白”,留给“九”里的日复一日让人细细描画。
至于“管城春色”中的“管城”二字,来历讲究。唐代韩愈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毛笔的笔杆以竹子做,一度叫“管”,这一说不得了,“管城”岂不是由一支笔统辖的领地吗?于是,后人将“管城春色”这四个字做了各式各样的解说,一说是八十一天的毛笔字写成同时也成就春光满城,一说是笔墨纵横八十一日在偌大北京画满春光……
总之无论怎样望文附会,从描画第一笔开始,八十一天后,春光满京城,这是不争的事实。◎安顿(原标题:“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