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从汉画看汉代孝文化

2013/11/9 15:41:10 点击数: 【字体: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记载汉代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从史书上看到全部的汉文化,汉画却是对史料的一种补充。近些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的汉画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孝子图,且分布极其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孝,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规范之一,原意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和服从。《尚书·周书·酒诰》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诗·周颂·载贝》曰:“率见昭考,以孝为享。”以奉养父母,祭祀先祖为孝的基本规定。《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按照《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儒家还认为: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本文将从汉画出发,对汉代的孝加以论述。

    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万事之本。尤其在汉代,有无孝行,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名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荣辱升黜。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故事图画,即关于孝行的汉画,通过考古发掘,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广泛,如乐山柿子湾1区1号东汉墓,泰安大汶口东汉画像石墓,开封白沙东汉画像石墓,朝鲜的东汉乐浪郡壁画墓等。最为集中的是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室画像,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图画,有曾子、董永、丁兰、老莱子、闵子骞等。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的汉画中都可以找到。在山东泰安大汶口画像石墓的孝子故事图中刻有耕除草的图像,一农夫执锄在禾苗间劳作,旁立手执鸠杖,身倚推车的老者,和孝子的故事联系起来看,锄草之农当为佣耕侍父的孝子董永。闵子骞在孔门弟子中以孝道著称,就连孔子都称赞道:“孝哉,闵子骞”,武氏祠画像石中有两处刻有闵子骞与后母的故事。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衣,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闵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孝子图像在分布上是极其广泛,在数量上也是别的画像难于相比较的,仅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像与其它的像比较。在武氏祠中的历史题材在数量上也是以孝子的故事最多有13类22处,女德故事有八,忠臣故事有五,圣贤与仁爱故事各四,刺客故事与二桃杀三士和完璧归赵加在一起,勇士故事也不过8类10处,只占武氏梁祠上全部历史题材数量的约1/7,尚不到孝子故事的1/2。武梁祠画像中的孝子故事之多,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对孝行已经重视到何种程度。从另一方面说,统治者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孝悌,也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在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室画像上出现一幅这样耐人寻味的图画。左石室后壁小龛画像内容的排布情况。该龛内第一行以及龛外与之平行的第一行共四幅图画,都应该是表现孝义的故事。即龛外东侧图像是舜的孝子故事表现舜登上仓廪去修房顶。西侧龛外与之平行的第一行又是邢渠、丁兰的孝子故事与季扎挂剑的故事,只有龛内西侧第一行图像被解释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但也可以理解为孝。因为帝王们认为孝父母当然就更孝帝王了。孔子曰:“事亲者,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贤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样就可以达到封建统治阶级长治久安的目的,所以孝宣地节四年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这幅图画下面的第二行则是赵盾送给饿人饮食的报恩故事,东侧龛外与赵盾图画平行的第二行是二桃杀三士的节义故事,它们都表示着与上一行不同的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汉统治者把孝义提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把它放在一个恩与义的上面,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思存在。这说明汉代是以孝为核心的儒家理论。儒家思想在汉代已经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儒家学者注定要在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在生活方式和上层阶级的指导思想的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汉代实行举孝廉的制度,使很多的人有了加官进爵的门路,那些以“孝廉”著称的人,在进官之前是努力的实行孝道,同时为了保持自己的官职,做官时经常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拜谒长者,以尽孝道。在南阳邓县长冢店汉墓[8]画像中一幅升官图,画面上刻有一个戴三梁进贤冠,跪于老者面前,老者也戴三梁进贤冠,门外拴一匹马还有一槽,象征马厩。这可能是官宦子弟在外升官加冠,骑马而归,系马于户外,回家叩见父母的情景。《后汉书·礼仪志》载:“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刘昭注引《献帝起居注》云:“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济北王加冠户外,以见父母”人物所戴冠式三梁进贤冠的身份,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汉官仪》云: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也发现尽孝道的人所进的官职和诸侯的是一个等级,把孝提高到一个极高的地位供人们来尊崇效仿。

    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倍受尊崇,是统治中国近两千年的主导文化。儒家认为实行“仁政”,所有的人都遵守忠、孝、节、义,从而就实现天下的太平。而孝被儒家认为是仁政之根本,儒家认为孝之所以重要,乃是由于孝是明王用以治天下的根本东西,力行孝悌之人,鲜于犯上,更不会作乱。汉代的统治阶级也把孝定为三纲的一大德,且确定父为子纲,并引“孝”入律。把孝奉之为“天之经”、“地之义”,倡导“以孝治天下”。

    在汉代初期统治者就把孝悌力田作为长期统治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例如《汉书·惠帝本纪》说:“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汉书·文帝本纪》中这样说:“十二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学说更是大行其道,以儒学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后遂成和举贤良方正一样的经常制度。这样,通过举孝廉选出来的人,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就直接被任用,没有官职的给以小官,有官职的加以提升。这些在史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王龚字伯字,山羊高平人也,世为豪族,初举孝廉,稍迁青州刺史,安帝嘉之,征拜尚书,建光元年,擢司隶校尉。” “桓典以《尚书》教授颖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 。“庞参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拜左校尉”  “武斑仕济阴,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 武荣久游太学,……学优则仕,为州书佐郡曹史主薄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三十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郎中,迁执金吾丞等,通过举孝廉而进入仕途的人数达74000多人,给当时起了一种垂范作用。

    汉代笃行孝道的重要性超越了单纯的获取社会的认可,而是进一步在仕途上获得擢升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孝道在升迁之路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和学者的学识和能力相媲美,如果谁与“孝廉”这两个字连在一起,那么他与他的家族就充满着荣耀,同时也将会在仕途上表现出来。被举荐为孝廉,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想。当然,这种举孝廉的制度,弊端很多,有时出现一些故意利用孝悌来沽名钓誉的人,如许武以二弟宴、普未显,欲令成名,乃谓之曰礼有分异之义,家有别居之道。于是,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乡人皆称弟兄让而鄙武贪婪,宴等以此并得选举。武乃会宗室,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大讥。今理财所赠,三倍于前,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举孝廉的一些不正之风。

    当时,民间曾讥笑这种选拔制度,编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歌谣,这正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不过是以举孝廉来愚弄人民,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度罢了。

    汉代通过孝的思想,把孝普及到各个阶层,成为人的价值标准的行为准则,并且使之潜移默化到民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有的人就认为,孝就是让父母享受荣华富贵,就是让父母吃好、穿好,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这些也许是那些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可以做到的,我们无可厚非,仅仅就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人到老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孤独感,因此,我们做孩子的一定要经常去看望一下我们的父母,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但是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没有太多经济能力的人,他们拿不出钱来让父母享受荣华富贵,那就必须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安慰,给予父母最大的快乐,让父母高兴,让父母在平淡的生活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二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理也。根据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死是必然之趋势,葬亲也是一种孝,是对父母和亲人的一种怀念。先秦儒家也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侍奉死者要用与侍奉生者相同的态度,并且人们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待父母的丧事要慎之又慎,要用严格的丧葬礼仪来表达对于已逝父母的深切思念。对于葬亲,汉画中也多有反映。

    在南阳唐河县电厂发现的丧葬出行图,图右一人双手执臿,躬立于道旁,侧放一株柏树,当象征墓地所在,一人骑马,肩扛一旐作前导,后由六辆车,组成送葬车队,上乘一御者,一尊者,图左一车只刻出一半,似有车队未尽之意,声势煊赫,络绎于途,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的规模。

    在微山县微山岛乡出土的丧葬画像,其为阴线刻,画面分三格,左格为孔子见老子,中格为丧葬场面,辒辌车载尸,车篷前后,立有华蓋,羽葆。车前有两人牵绳拉车,前一人举幡后顾,右上角为大孝子手按哀杖磕头,迎柩。车后八人,四孝子及四媳妇。右格为山林,山脚下挖好墓穴,立三人,坐五人,并有酒壶,还有二人对坐,中间一標,反映了丧葬的场面。

    在汉代,葬亲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如果以礼葬亲,就会得到选拔或提升。如《后汉书·任城孝王尚传》云:“延熹四年,桓帝立博为任城王,博有孝行,丧母复制如礼,增封三千户”。在当时,如果不为亲人奔丧为大逆不道,不能任官还要下狱,推荐者亦遭株连,俸禄被削减,《汉书·陈汤传》曰:“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二百户,汤下狱论”从中可以反映出,葬亲已成为汉代的伦理风尚。

    人们为了显示其孝道,逐渐的把厚葬与薄葬视为孝与非孝的标志,因此“不惜厚葬之破业,重服以伤生”大操大办丧事。如《汉书·原涉传》载:原涉之父在哀帝时曾任南阳太守,“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后,由是显于京师”。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简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原涉的“行丧”、“大治”从一个方面反映丧葬的厚与薄是衡量孝的标准之一。

    汉代以孝治天下,在举孝廉的制度下,人们为了博得美名,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些人对父母“生不能至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称以为孝”  沽名钓誉,自欺欺人,厚葬是致孝的表现。他们以厚葬为德为孝,薄葬就是无德无孝,是他们认为不光彩的,不体面的。基于此,汉代的豪门氏族,官僚富商地主以及平民百姓皆已从事亲孝为重,不少人惮尽财富,对父母极尽厚葬,以求得孝名为进身之阶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投机钻营之徒,用厚葬来欺世盗名,捞取声誉地位,以求得一官半职。崔宴在《政论》中也说:“念亲将终无以奉养,乃曰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汰之毕称,竭尽家业,其心不恨”。

    这些我们可以从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得到佐证,在汉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并且墓室非常的宏伟,他们希望亲人死后能和生时享受同样的荣华富贵。画像石、砖是汉代的建墓用才,一座画像石、砖墓从设计、石料的采制、运输,雕刻、建造要求很高,是件费时费工费钱的事情,反映了汉代厚葬之风的昌炽。

    丧葬是对于父母的一种哀思,是一种致孝的表现。孔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认为内心的悲哀比表面上的排场既厚葬要好的。我们应该摒弃为了沽名钓誉而形成的厚葬之风,这样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紧缺,节约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提出的火葬制度是一种薄葬的体现,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同样也是寄托孝子的哀思的好方法。

    三

    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人也一样,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为了发扬父母伟大的人格,我们就要去祭祀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祭祀父母也为孝的表现,祭祀的方法通常是建造祠堂。汉代,祭祀也是表达对父母的孝敬,汉律规定,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孔子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也” 之所以要居丧三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是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先人的哀思。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的祠堂就有10余处之多,大多分布于今河南、山东等地。

    在南阳汉画中有一幅墓祀图,其画像分层排列,顶部为一祠堂,中立一柱,下施柱础,上施一斗二升斗拱,大庑顶,堂中放祭品,左置五盘,右置六耳环,其下置奠酒,中间一樽,两侧各一提梁壶,再下放肴馔,左置一迭案,中置二园盒,右置三碗,最下刻一警犬。

    在山东武氏祠的丁兰供木人画像中,丁兰正跪在她父亲的木偶前,他右上方一人是前来借物的邻居。其父木偶上方有题榜曰:“丁兰二亲终殁,立木为父,邻人假物,报乃借与。 这种在家中供奉祭祀亡灵的方式是过去庙祭的遗存。

    在山东省沂南汉画像石,[27]中央有一座广无殿顶,重檐祠庙。庙前有子母双阙,阙后又二人执笏而立,祠阙两旁大道上放置二几,几上有简册祭文,祭祀者或拜伏,或作揖。地上置筐、盆、壶、袋放祭品。远处停立着三辆找车和一辆辎车。这是墓主人后人祭祀的场面。

    从以上汉画我们可以得出,在汉代,时人非常注重丧期。有的人甚至弃官为亲人守灵,这些史籍中也不乏记载,《后汉书·来历传》云:“顺帝永建元年,拜历为车骑将军,三年,母长公主薨,历称病归第服阙,复为大鸿胪”。居丧之礼,未葬,居服舍,即葬则庐墓。做官的人注重丧期以显示其孝,当时的下层也是非常重视丧期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后汉书·周盘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盘(公元49-121年)后思母,弃官还乡里,及母殁,哀至几于毁灭,服终,遂庐于冢侧,又云盘同郡蔡顺以至孝称,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辙圜冢泣曰,顺在此,太守韩崇闻之,每雷,辄为差车马到墓所,太守鲍众举孝廉,不能远离坟墓,遂不就。上冢之制则是古人重庙祭汉人则重墓祀,行之者,上自天子。汉武帝时期,他的母亲王太后死后,当时正值匈奴患边之际,然而为了表示他的孝道,于是不得不停止对于匈奴的进攻。这时,任由匈奴的践踏。“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人们并没有埋怨汉武帝,只有对匈奴的满腔仇恨。只有天子实行仁政,以行孝作表率,那么天下就会达到一个盛世。

    当亲人离我们远去时,我们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思念,通常要去祭祀,这是必须的,但在汉代孝子为祭祀父母,三年不出,则是不可取的。人死如灯灭,即使你在那儿悲伤的死去活来,也不能把父母从死神那里要回来。我们最应该去做地就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去完成父母的心愿,让他们在地下安息。

    终观两汉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备受关注,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从两汉的汉画中也能看出,孝行在社会上倍受尊崇,人们依照儒家的思想,在赡养老人,礼葬死者及对亡灵的祭祀。但是人们在举孝廉的名义下,把厚葬作为孝的标志,为此竭资尽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极端,走向了庸俗,甚至成为一些人沽名钓誉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浪潮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真正做到孝含义的重要方面——养生。我们尊老爱老,孝敬父母,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老有所养的思想成为永远不变的可贵传统。家庭是我们社会的细胞,只要各个细胞都来尊崇社会的孝道,就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市委统战部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