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大拆大建”:是对历史文脉的破坏

2013/11/1 9:35:46 点击数: 【字体:

    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在全部样本中,全国约有16%的家庭在最近一波城镇化过程中遭遇过征地、拆迁。

    这样的数据被报道出来,或可作为时下遍布城乡“大拆大建”的一个注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家庭户数近4.02亿,按上述比例测算,全国有6430万户经历征地、拆迁的家庭,再扩展到具体的家庭成员,大拆大建就是近两亿人的集体记忆,若继续扩展到这些人的亲戚、朋友、同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可能被裹挟了进去。

    此前,山西大同的“大拆大建”模式,曾引起过广泛质疑。今年9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也提出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的六点反思,认为昆明大拆大建等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拆迁,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环境,不少人甚至在大拆大建中一夜暴富。不过,从长远看,这样的拆迁“红利”并不会无休止复制。毕竟城镇化中部分群体的受益,对于全民而言并不公平。城市近郊区农民可以获得高额补偿,但并不是对农民群体土地利益的普遍性保障,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有着同样的溢价价值。

    另一方面,因为征地、拆迁而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地方政府过于依赖行政强制力,民众的个体权益往往被漠视、侵犯,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忧。更何况,盲目的大拆大建,也严重破坏了千百年来人类活动打造出来的城市风貌、田园图景及社会生态。到处林立的塔吊和脚手架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城市,老城迅速被荡平,新城迅速崛起;在农村,原生态的老村不断消失。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表示,过去10年,全国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自然村。

    一旦毁弃,再难觅回。有媒体报道,山东济南正在原汁原味复建2002年被拆除的老火车站。拆的时候不假思索,建的时候振振有词,一拆一建,让人悲哀。祖屋没有了,故乡消失了,城市越来越陌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折腾,我们会给后代留下怎样的历史记忆。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防止盲目的大拆大建,要切实传承好历史文脉。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市乡村不是权力随意揉捏的模型,民众想要“诗意的栖居”,或者说安居,不能靠速度、规模这些“现代化”的借口。 (胡印斌)(原标题:“大拆大建”:是对历史文脉的破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1-10-3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