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将学院派推向生活记“生活之美——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2013/10/11 10:35:29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作为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中一个颇为特别的单元,由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主办的“生活之美——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学术研讨会”共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14所院校的255件(套)作品,并以其浓郁的“学院范儿” ,吸引了不少独具慧眼的国内外观众。现代手工艺如何重拾传统?当学院派创作走出象牙塔,又会有怎样的生活之美?

将学院派推向生活记“生活之美——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骑手中的旗手系列(陶、不锈钢)  李 黎

将学院派推向生活记“生活之美——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夏荷清风(天然大漆、蛋壳、木粉)  许奋、叶庆、蒲美合等

  这个秋天,中华世纪坛依旧很忙,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众活动都在这里汇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曲博念的就是设计专业,他事先做好攻略,放弃朝拜那只著名的“大黄鸭” ,直奔中华世纪坛。“第一个跑来看的就是这个学院展,因为里面有师哥师姐的作品,不过还是老师们的作品更牛。 ”曲博告诉记者,他最喜欢上海美术学院教师金晖的《竹音》 ,将古典和时尚和谐混搭;还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宋处岭的《皮雕长夹》 ,“它不仅是好看的作品,更是生活中就能用得着的东西。 ”

  “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方前沿、另类的设计,也能看到我们这样一个以‘生活之美’为主题、呈现传统手工艺的展览。 ”谈及此次学院展的创办初衷,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谈到:“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我们将重点放在手工艺的学院传承以及学院派设计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上。美是生活的产物,美与生活的结合是设计赖以生存的土壤,现代手工艺应该重新回到生活的场域中,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素朴而亲近的美学价值,并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心灵手巧=技艺+创意

  工艺从一开始就是手工艺,也有“手技” 、“手业” 、“手工艺术”等不同说法。手又意味着什么呢?绝妙的技巧,或推或拉、或握或扣、或抚或扬,自有应物应事的一份自如。从古至今,人们谈及手工艺作品时,最常用到的词汇便是——心灵手巧。在潘鲁生看来,心灵手巧指的是技艺与创意合而为一。“在设计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不少人会认为手工艺不过是一门基础,但事实证明它依旧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手工艺既有科技的成分,更有文化、艺术的成分。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人文价值非但不会消失,反而历久弥坚,因为无论造物还是造美,对象始终是人。手工艺真正的美,不在橱窗中供人欣赏,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随时看得见、用得着,让人倍感亲切。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曾著书《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他认为人们的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像陕北、山西等地的拴娃狮,就是不得不出门劳作的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避免幼儿从炕上翻落到地上而制作的,将红布带子的一头拴着孩子,另一头拴着石狮子。它既有实用价值,民间意识中又把狮子当作娃娃的守护神。这种庄严又寄托着诚挚感情的生活事件,本身已饱含着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杨晓晖以陶为材的作品《逝去的礼仪》 ,让人们直观从“拱手礼”到“握手礼”的衍变,重新审视传统礼仪的珍贵;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高伟将银、铜、金箔以电镀、锻造工艺创作的《飞翔的梦想》在美轮美奂的外表下,融合诸多传统文化元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唐梦骥沿用传统手工锤揲工艺制作的芭蕉形香薰插,利用紫铜材料延展性强的特点,将自己的巧思透过一锤一錾的手工制作,融入作品中。

  师说:走出象牙塔

  “开幕式轰轰烈烈,研讨会冷冷清清,这也可谓艺术生态的一种。 ”潘鲁生语中带着些许无奈。依旧在中华世纪坛的当代艺术馆,少了长枪短炮的记者镜头,少了熟人间的寒暄应酬,下午的研讨会更多一份冷暖自知的客观态度。14所参展院校的专家、教师们围坐一桌,共同为现代手工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实况把脉,并找寻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齐喆强调研讨最应务实:“所谓学院派的手工艺,这个概念对应的是什么?是民间的手工艺。不能不承认,如今学院派的优势没有看到,劣势倒是很明显。学生困在象牙塔中没有输出口,作品孤芳自赏、不接地气,这种现象必须正视。我想手工艺看似小,实则是大。大的不是体量,而是格局。包容、充盈的作品,一定不会是雕虫小技。同样,手工艺创作的每一寸肌理、每一道痕迹都如同笔触一般,独特而不可复制。不妨把脚步放慢一些,做得少一些,装饰、炫技太多就是矫饰,发力太猛思考不足,雷同自然不可避免。 ”

  “作品的雷同折射出的是艺术院校教育的趋同,这点最可怕。 ”潘鲁生接着说:“现代手工艺设计与教育的关注点,应该从物质走向文化,从功能回归情感。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为了找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设计了中国结,体现全世界华人心连心的感觉。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意却来自生活中最常见的、传统服装上的盘扣。如今,小到一辆车里的装饰,大到春晚的舞台,中国结无处不在。它既是文化的象征、文明的传承,也符合产业的需要。从2005年首届学院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五校联展拓展到十几所院校共同参展,这一届更是第一次走出校园,融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活动中。为的就是让学院派的作品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得到人们情感上的认同。没有认同,就不会有发展。 ”

  “我想手工艺作品本身承载的人文力量,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田辉谈到:“各种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中绵延发展,日趋完善。传统的技艺从长辈或者师傅那里继承,我们在近几年请来很多从事民间手工艺的师傅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能够汲取这样一种汇集了许多代人的智慧。 ”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也认为,学院派只有背靠传统,才能接地气。他说:“现代手工艺设计不能丢了手艺。如果没有动手的能力,一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还表现在发挥不同地域的自然优势,就地取材。无论是怎样的工艺,都是在优良材料的‘庇荫’之下进行。像湖北恩施产的毛坝漆,它的色泽光亮,渗透力强,是漆艺作品的上乘材料。我们就安排学生们到漆艺厂去实习,每一道工序都不放过,学到最实打实的本事。 ”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3-10-1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