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太学石经:儒家的经典 文明的碎片

2013/9/4 10:47:44 点击数: 【字体:

太学石经:儒家的经典 文明的碎片

蔡邕画像

太学石经:儒家的经典 文明的碎片

汉《熹平石经》春秋残石拓片

  熹平石经:洛阳太学石刻教材,总共46通碑,各高丈许,宽四尺;始刻时间: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竣工时间: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所刻内容:《周易》《尚书》等7部儒家经典;石刻字数:200911字。展列地点:太学讲堂前。展出时限:7年。石经命运:战火损毁,成为碎片,仅存8000余字,最大残片留450字。石经价值:最早的石刻范本,矫正了文献错误,附丽着经典书法。

  农民从地里“刨字”

  5个字的石经残片值25块银元

  余秋雨写过《文明的碎片》,其实,文明碎片最典型的实物是“熹平石经”残片,早在20世纪20年代,偃师佃庄太学村附近的农民,就知道用锄头在地里“刨字”,挖出或大或小的石碑残块,每块留一字的古董商给1块银元,留5个字的给25块银元,20个字以上的给一麻袋银元。

  太学村所处的位置,正是东汉都城洛阳开阳门外。1922年前后,洛阳炮火连连,农民铤而走险,就有人开始挖古墓。金村一带甚至出现持枪挖墓团伙,公开在东周王陵区砌灶吃住,常年挖掘古墓。太学村一带农民没有古墓可挖,只好去地里“刨食”,刨着刨着竟也刨出了石碑。这石碑挺怪,都是打碎的,两面刻着字,字迹很好看。

  洛阳城里的古董商人来了,拿出银元来买这些碎石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刨字”之风刮起来,古董商、大军阀、传教士、土匪都来了。农民们知道这些碎石碑比坟地里那些整块的墓碑值钱,但不知道上面留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写的隶书,更不知道上面刻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他们只知道疯狂挖掘,挖到小块,立即搬走;挖到大块,一时搬不走,怕别人发现,悄悄做个记号重新埋入土中,夜里用小推车运回家中,藏到红薯窖里或沉入水井。

  以这种方式出土的《熹平石经》,境遇悲惨!有兄弟俩同时发现一块石经的,本着“见面分一半”的原则,当场用工具剖开,一人一半,哪管“剖掉”了多么重要的文字!捡到半拉残字的人,深知连一块银元也换不到,喊一声“晦气”,抡起胳膊就将其摔碎了。这些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农民,正在干一件破坏经典文化的事儿,但我们并不能过多地谴责他们,因为早在他们之前,军阀及一些割据政权,早就对石经进行了更大的破坏!

  先是董卓火烧洛阳,周边二百里村庄全被烧光——至于这些石经,虽烧不成灰烬却可烧出裂纹!运不走整块却可搞成碎片!从此石经零落,碎片星散各地。

  蔡邕留下墨宝

  46通石碑上刻了200911字

  既然有“文明的碎片”,必先有“文明的完整”,《熹平石经》最早是完整的,壮观的,惊人的——46通高大的石碑在洛阳太学门口陈列,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岸的剪影。

  石经产生的背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儒学被定为官学,太学被奉为最高级官学。太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教材作为国家教材范本,以往的教材由于转抄走样,产生的谬误甚多,蔡邕就向汉灵帝建议搞一个统一版本。

  要搞统一固定的版本,就必须把经书雕刻在石碑上!

  汉灵帝同意了蔡邕的请求。

  时值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东汉已建国150年,太学已建成140多年,文献累积,版本多多,重新梳理工程浩大,蔡邕邀请24名经学家组成校勘经书班子,其中有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dī)等等。

  这些人不光是学者,还都是高级官员,名气权威俱在,蔡邕更是集官员、学者、书法家于一身。

  校勘工作结束,蔡邕挥毫书丹,均用一种字体,即“八分隶书”书写。

  八分书整齐美观,笔画讲究起止。蔡邕以坚忍的毅力,一笔一画写就200911字(一说200910字),每一笔都精严端庄。然后由勒石家刻石,刻下了7部经典,谬误之处得到纠正,为大家提供了范本。

  石经陈列,轰动全国,“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洛阳城的道路都因为前来抄书的人多而堵塞了。

  一块残石450个字

  漂泊13年7个人经手

  再美好的东西,只要在帝都,必然遭兵火。朝代兴替,战火所及,首当其冲的便是京城。所以越是帝都,越容易遭破坏,洛阳太学熹平石经,遭受了同样的命运——雕刻时间整整9年,展出时间仅仅7年;问世时200911字,到如今仅余8000字左右。

  想当初46通完整石碑,到如今只落下无数个残片,竟无一块整碑。看到这些石经碎片,仿若看见儒家的骨骼碎片,心中有一种隐痛。

  但即使保存这些碎片,也需要后人努力——

  1931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买到一件《熹平石经》残石,两面存字450个,后来证明这是《熹平石经》的开篇经文,非常珍贵。他当时匆匆在洛阳停留,购买时只付了一半款,未能带走残石。1933年,杨虎城从西安去南京出差,于右任嘱杨在洛阳下车,把欠洛阳古董商的另一半钱交上,这才取走了残石,带到南京交给于右任。1936年,这件残石被运到西安暂存于文庙。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受命保存《熹平石经》的陕西省考古会委员张鹏一,乘骡车冒险出城,历尽千辛万苦,将石经运回其故乡富平县董南堡村,吊挂于家中枯井内,他告诉家人不准开井盖,不准走漏消息。

  1943年10月张鹏一临终前,嘱咐家人保护石经,一定要送还于右任先生。抗战胜利后,张鹏一之子张午中唯恐石经发生不测,写信给于右任的好友张文生,希望其将残石尽快设法运走,后来张文生将这块残石运到三原县(于右任的家乡)民治学校,不久又转运到于右任之侄于期家中。1952年,陕西文管会派人从三原运回残石,安置于西安碑林。

  一块残石,450字,漂泊13年,7个人经手,一群人担惊受怕。从这一事例,便可看出石经的价值。现在,不少洛阳网民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对石经的热爱,他们呼吁这块石经回归故里。

  我想:无数文明的碎片,碎在了不同的地方,流落到不同的地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流布,影响了不同人群,丰富了各地文化。我们洛阳人要做的,也许不是去西安讨回这件残石,而是该考虑重新雕刻46块《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大街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一回事儿! (本版图片均据百度)(记者 孙钦良)(原标题:太学石经:儒家的经典 文明的碎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9-03 )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铁炉营村:三弦铰子书回肠荡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