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不幸童年
2012/5/11 9:37:0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长孙皇后(600-636),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长孙晟有一位哥哥叫长孙炽,文武全才,隋朝官户部尚书。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晟官右骁卫将军,李世民父亲李渊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官职是卫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时候也是右骁卫将军。看来,长孙晟的官职应该高于李渊。不过,李渊另有爵位,七岁的时候已经袭爵唐国公。总之,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的。
两家的婚姻是长孙家看中了李家。故事还是要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说起。窦氏父亲窦毅,官定州总管,封爵神武公,娶的是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以后,因为周武帝很喜欢,就养在宫中。周武帝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统一北齐的实力,但是事奉突厥却十分谨慎。周武帝就迎娶突厥公主为皇后。这种政治婚姻当然没有感情基础,所以周武帝并不喜欢这个突厥皇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大约也很冷淡。这一点被小小年纪的窦氏看在眼里,她可是童言无忌,但却显示出超常的政治智慧了。她对舅舅周武帝说: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而突厥还很强大,舅舅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好好对待突厥皇后,只要有突厥的支持,江南和北齐就容易对付了。在大人看来,这一点一定不难,难的是无法跟皇帝说。这个小女孩跟舅舅关系特殊说什么话都没有关系,但是竟然说出这番话,实在不简单。周武帝一代枭雄,但是却乖乖地听从了小外甥女的指点。这件事过去许多年了,但是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久久不能忘记。他对弟弟长孙晟说:窦氏这样的睿智的人,培养出来的儿子一定神奇,应该想办法结为婚姻。看来长孙晟很赞同哥哥的话,就托人说亲,定下了这门婚姻。当时李世民和长孙氏的具体年龄一定不大。
请注意长孙炽的观点,他不是看重李渊的门第,不是看重李渊的前途,而是看重窦氏的政治智慧,睿智,因此认定这样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神奇有前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很有见地。其实,这个母亲不仅培养了神奇的孩子,还培养了神奇的丈夫。在李渊最初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他的夫人窦氏更早一步看到了隋朝的问题,并且给丈夫提出了应付隋炀帝的基本战略。后来李渊慢慢觉悟并最终走到这条路上的时候,他的这位夫人已经去世,李渊想到自己觉悟之慢,想到夫人先见之明,不禁潸然泪下,对自己的儿子说:早该听你母亲的话啊。说道窦氏,就干脆把故事说完。杨坚是篡夺北周而建立隋朝的,窦氏听说杨坚称帝的消息,眼泪喷涌而出,一头扑到床上,发狠地说:只恨不是男儿,不能拯救舅家。他父亲窦毅赶快来捂她嘴,低声说:不要乱说,我家会被杀光的啊。37年以后,她的这个一时愤恨的想法真的得到实现,而且是由她丈夫和儿子们完成的。这不是平常百姓之间的事情,政治核心家族之间的种种关系,显然是看重政治的。
长孙皇后早年的事迹不多,最多说她命中富贵而已。因为这是后话,不说也没有关系。她与唐太宗定亲,应该是在几岁的时候,至少是9岁以前。大业五年长孙晟卒,年58岁。当时长孙氏只有9岁。父亲去世,这是她幼小年龄遭遇的重大变故。根据《隋书长孙晟传》他的长子名长孙行布,次子长孙恒安。没有提到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哥哥叫长孙安业。长孙行布死在隋朝,而长孙恒安没有这个记载。长孙恒安与长孙安业不知道是什么关系,或许是兄弟,或许就是同一个人。长孙晟去世以后,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自己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两个小孩子不得已回到舅舅家去度日。从这个情况看,长孙皇后的母亲是长孙晟的继室,而前室所生的孩子以长孙安业为代表,对于长孙皇后兄妹两人及其母亲一定很不好,他们到舅舅家一定是跟随母亲一起的。这种前室孩子不能善待继母和异母子女的情况在唐代似乎很普遍,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武则天,她也是在武士彟去世后受到异母哥哥们的不良待遇,双方因而结下深仇大恨。长孙皇后与武则天处理同一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都不同。在唐代的女性世界中,这两位对当时政治都给予很大影响的女性,有许多方面是可以对照观察的。
对于长孙氏与唐太宗的婚事,《旧唐书高士廉传》另有说法。这种说法一方面能证明关于皇后母亲是长孙晟继室,另外对于这次婚姻则记录不同。高士廉传说,长孙晟死了以后,高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见太宗潜龙时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这样说来,主导这个婚姻的不是长孙晟、长孙炽而是高士廉。如何理解这个差异呢?我的看法是长孙晟生前订立了这个婚姻,而在他去世以后,高士廉主导下完成了这个婚姻。
这样,我们对于长孙氏婚前的早年经历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他的母亲作为继室嫁给长孙晟,在她和她哥哥长孙无忌出生的时候,家中就有了异母哥哥的存在。她的年长的父亲虽然可能对她很好,但是这样的家庭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诸多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年老的父亲一定先于母亲去世,而先房的异母哥哥从一开始就具有优势,他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继承家业,而继母及其子女虽然不是一定没有地位,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看与异母哥哥的关系。从长孙安业的地位来看,在长孙晟去世以后,长孙安业就会成为户主。只要不分家,长孙皇后和哥哥以及母亲,都要看长孙安业的脸色。后来的事实证明,长孙皇后与母亲、哥哥一起回到舅舅家,两唐书也不回避地说长孙安业对皇后和长孙无忌不好。
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只有9岁,不知道受长孙安业多久的气才离开的。在高士廉家,虽然史书记载高士廉对妹妹和外甥很好,甚至专门卖了大房子买成小房子,让妹妹一家独处,但是从无忌兄妹的角度说,无论如何这也是寄住在别人家,多多少少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
史书记载早年的长孙皇后,特点是爱读书,对于古代图传兴趣很大,过目不忘,并且自觉遵守礼法,能够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很守规矩,这一点是一定的,并且应该是训练有素。长 孙氏很小就很懂事,知道守规矩。这是早年的家庭结构与经历决定的。或许母亲很早就对她有训练,因为不守规矩可能就意味着得罪长孙安业等,而那就意味着倒霉或者被驱逐。到了舅舅家,她也一定只能更守规矩。(继母与前方子女的关系,向来受到重视。旧唐书就有孝友类传,如裴子余传、崔衍传等,都涉及事奉继母的问题)长孙皇后从小知道守规矩,这最初大概有自我保护的动机。后来嫁给李世民,命运发生转机。后来李渊得天下,她竟然成了王妃,后来进一步升为皇后。但是,不论地位发生多大改变,从小形成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很多年以后,我们仍然能从皇后的行事风格中看到她早年的生活影子。概括起来,大约有如下两点:第一,识大局知大体,凡事从大局出发;第二,对人性的善恶有充分的认识,识见深刻。【原标题:长孙皇后的不幸童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