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2016/11/14 16:12:39 点击数: 【字体:

  “洛阳是座古城,她的文物就像珍珠一样散落一地,我们用‘原址保护展示’的方式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大家想看啥就能看到啥,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11月8日,跟随国家文物局在洛阳实地调研时,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兴奋地对记者说。
 
  创新模式 原址保护展示
 
  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西朱村万安山原本是个野生动物园,2015年7月19日在西朱村村民迁坟过程中发现墓葬,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葬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截止目前,钻探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墓葬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初步确定和史料文字记载的曹魏墓吻合。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河南洛阳曹魏大墓遗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葬现场已经封闭围挡,安装了监控设施,并在上部搭建保护棚,并对墓壁进行加固,考古院也已派专人看守。按照以往的处理流程,这个地区将会被保护起来,不让游客接近。现在洛阳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我们就地在曹魏墓建造一个展示厅,让公众可以看到整个墓葬,同时旁边再建一个‘考古实验工厂’,科研人员可以在里面进行考古实验,也会策划一些公众参与的项目,让公众与考古零距离接触。”史家珍透露。
 
  城市发展离不开基本建设,对于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来说,地下随处都是文物,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真实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制。如何让文物考古与城市基本建设相融成为了一个共同面临的难题。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洛阳六中发现的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墙遗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 摄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大型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报请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从事考古挖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洛阳六中建于1904年,是一座百年老校。因教学危楼改造发现了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墙(东城西墙)的一部分,改造停工,学校有些焦虑,按照以往惯例,这个遗址就会被保护起来,同时周围100米内不能进行建筑施工。
 
  这时文物考古研究院找到了校方领导,谈到了原址保护展示的方案,在原址上修建展览馆,同时文物考古研究院帮助学校做展陈,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部分文物,让学生们现场就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这个方案打消了学校的顾虑,也赢得了校方领导和教委的支持。
 
  “建成以后,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展览馆,公众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来参观。我们负责监管,主要是监管文物的安全。”史家珍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实物和看文字是不一样的。这是皇城宫城城墙的一部分。洛阳六中本身是百年老校,因为有了展览馆,学校也成了特色学校,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无论是走到天涯海角,回想起来会自豪地说,我曾经在皇城根下读书。”
 
  对于这件事情,洛阳六中校长史林旭感慨良多,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2015年我们教学楼被鉴定为c级危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周围文物比较多,学校也一直没有得到发展,考古院想了很多的办法。现在发掘的文物能在学校得以保护和展示,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考古人的勤奋和智慧。”
 
  这种“原址保护展示”模式既满足了当地用地的需求,也对遗址进行了保护,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功能。“考古不仅仅只是清理文物,也增加了对社会进行教育和展示的功能。”
 
  原址保护展示 发挥洛阳文化优势
 
  仓廪实而知礼节。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文物考古院之前一直以搞科研为主,没有保护和利用的意识。”史家珍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考古院就是搞考古挖掘,保护和利用与我们没关系。这几年,考古院的工作人员慢慢意识到,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唐代砖瓦窑窑址砖的残片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据记者了解,类似这样“原址保护展示”的项目目前在洛阳共有六处,这也是洛阳基本建设和文物考古的一种创新和探索。“其实不用花费太多的钱,很多文物被原址保护展示出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了洛阳的文化优势,让文物活起来。后期还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史家珍充满信心。
 
  近10年来,洛阳一致坚持基本建设前,先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报批,请文物行政部门安排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勘探。“洛阳有很多小的遗址,以前被勘探出来后基本上都采用回填方式,现在我们用原址保护展示的方式,让考古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想象一下,当我们漫步在城市中,经过一段隋唐的城墙,看到一副五代的壁画,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和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字是无法比拟的。
 
  希望与困难并存
 
  然而万事开头难,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没有先例,项目初期文物考古院一直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相关政策,此外项目实施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专家论证,需要和多个部门沟通协调。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龙盛小学五代墓的壁画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龙盛小学基本建设时,发现了一座五代壁画墓。该墓葬壁画总共有四幅,分别分布于甬道东壁、西壁、墓室与甬道相接处东西墓室壁上,壁画整体保存状况比较好,图案比较清晰,绘画颜色有靛蓝色、朱红色、黑色、豆绿色、粉红色等。该墓葬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墓葬形制、绘画、服饰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壁画艺术精美,是洛阳遗忘五代墓葬发掘中未见的,在国内也是属于少见。这是目前洛阳发现的艺术表现力较高的五代时期壁画墓。
 
  最初文物考古院考虑就地建一个展示馆。因为土地不属于考古院,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时费了一番功夫。“区政府一直不同意把土地交出来,最后我们说,我们把这个展示馆建好后还给学校,区政府才明白,原来不是要占地盘。”谈到此事,史家珍笑了,笑容背后的故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经经过论证和审批,进入了项目招投标阶段。
 
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考古的“洛阳模式”
 
唐代砖瓦窑窑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2012年,文物考古院在配合基本建设时发现了唐代砖瓦窑窑址。窑址共四组,每组包含17-20座烧窑,呈地坑式中轴线南北对称布局。窑壁上发现有人名和唐代州县名,出土大量唐代砖瓦、三彩残片等。这批烧窑规模宏大、布局有序、保存较好,时代约在初唐到盛唐时期。出土砖瓦规格高,体量大,制作精细,浮雕精美,与宫城遗址出土同类器物相同,显系隋唐洛阳城宫城建材来源之地,应为官办砖瓦窑作坊。烧窑壁上的题记反映的应是修建烧窑工人来源地,这对于探讨唐代徭役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为完整保留这批砖瓦窑遗址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考古艺术价值,文物考古院做了大量基础性保护工作,修建了原址保护棚,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并向洛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原址保护展示申请,得到洛阳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同意依托拟建的“都市雅居”建材市场进行原址保护性展示。
 
  由于影响到开发商的利益,保护展示工程也受到开发商的抵触,后考古院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了多方沟通,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原址保护展示方案,“出土的文物花纹可以应用于现代家居陶瓷装饰,游客多了也能为建材市场吸引客源。”最终得到了开发商的支持和理解,双方达成一致,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砖瓦窑进行原址保护展示。目前,原址保护展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项目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不容易,与人们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关系。”史家珍颇有些感慨。“大家都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尽快做出一个标尺项目,让大家能够看到这种模式的效果。”
 
  谈及以后的规划,史家珍充满期待,“一年展示五六个,十年就是五六十个,一百年就是五六百个。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会长期坚持做。如果真能如愿,那么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会与城市并存在一起,非常的壮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成琪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