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伊川县徐阳墓地M2陆浑戎贵族墓的发掘成为国内考古界的关注焦点。近日,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考古工作者在该贵族墓东200米处,又抢救性发掘另一带有明显戎族特征的大型贵族墓葬(编号为M6),发现青铜器等大量珍贵器物,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融合再添力证。
为最大限度保护该墓葬文物,全面提取考古学信息,考古人员决定将对M6贵族墓实施整体搬迁。搬至何处?怎么搬?搬迁后如何保存?日前,市文物局召开该墓葬整体搬迁方案专家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等专家纷纷支招。
1 位置偏僻、地下水位高,必须搬
从2013年至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徐阳墓地共发现古代城址1座,车马坑15座,古代墓葬200余座,初步认定此墓地为春秋战国时期陆浑戎迁入中原后的一处贵族墓地,M6为其中一高规格的贵族墓葬。
徐阳墓地考古发掘负责人吴业恒介绍,M6贵族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口部长5.44米,宽3.6米至3.95米,底部长5.4米,宽4.1米,距地表深6.1米。墓葬内有一棺一椁,椁顶板已腐朽坍塌,有青膏泥。棺椁之间有盖鼎、簋(guǐ)、豆、鬲、壶、戈等青铜器,还有軎(wèi)、辖等车马器。更重要的是,在墓主人的喉部,还发现了带有显著戎人特征的金耳环等配饰,腹部以下发现了玉琮、玉铲、玉片等。
“该墓葬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地下水位高,如果在现场清理,很多考古学信息将被丢失,不利于原址保护和展示。有必要将墓葬整体搬迁至实验室,进行考古学清理、研究和保护。”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2 整体“打包”搬迁,难度不小
此前,我市文物工作者曾对壁画墓进行过整体搬迁,但采取切割方式进行。对如此大规模、地下水位较高的墓葬实施搬迁,尚属首次。
为顺利实施整体搬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制订了详细方案。因M6贵族墓体形较大,棺椁腐朽易碎,要确保这些珍贵文物完好无损,从发掘现场加固、包装、吊起、装车、运输到专用保护场地,都要细细考量。
“从现有发掘资料看,该贵族墓地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首先必须确保文物的原始状态,最大限度让文物保持原位,不开裂变形,所以必须加固包装;墓葬内又发现了不少器物,为确保移运过程中文物完好无损,需进行各种加固处理;为不让迁移过程中文物受到虫类及菌类侵害,搬迁前还要对文物进行防腐、防霉、防虫处理。”史家珍说。
此外,M6贵族墓的周边环境也为搬迁带来一定难度。该墓葬北距河堤约16米,墓深6米,墓底低于河床3米左右,墓室周边土质上部为白沙土,下部为红褐色黏土,地质复杂,地下水位较浅,在施工前必须对其环境进行勘察并采取应对措施,如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塌方,扩大工作场地等。
据介绍,此次整体搬迁主要有以下步骤:
扩方。在M6墓葬周边进行扩方,确保施工场地安全面及排水设施场地的需求。
排水。降低地下水,在墓葬的北侧开挖两个蓄水池,在东、南、西三面远离墓葬的四边2米左右开挖排水渠,水渠与池连通,水渠两壁和水池四周用角钢、木板加固。
病虫害处理。对文物进行防腐、防虫处理,对金属文物进行防氧化、防电解腐蚀处理,对有机物文物进行防虫,防霉处理。
封护与隔离。在施工前对文物进行杀菌处理,用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纤维材料经消毒处理后做隔离层,在其上用墓葬内挖出的细土进行填充,作为初级缓冲层。
加固。整个墓葬由西向东依次穿设圆钢,然后做焊接。
缓冲。制作高强度缓冲层,木板将四周及上部封堵,并与初级缓冲层之间预留20厘米左右的空间,并浇注聚氨酯发泡材料。在缓冲层护板外箍以角钢框架,并与底托焊接在一起。
搬运。墓葬被整体“打包”后,将被运输到市区考古实验室。
3 专家建议整体发掘,建立专题博物馆
与会专家表示,徐阳墓地的发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实证,对研究东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及文化互动与融合意义重大。对发掘工作,他们普遍建议,最好对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全部发掘,对墓地整体进行全部揭露与研究分析,以便更可能多地了解其文化内涵,并为寻找其他伊洛之戎文化遗存提供线索。
座谈会上,专家们对搬迁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也纷纷建言献策。
徐光冀和信立祥两位专家提出,目前水位很高是墓葬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搬迁的排水方案一定要考虑周全。此外,为更加全面提取信息,还可以把车马坑及小中型墓的信息也进行提取,一起搬到实验室考古,如果可能的话,利用这批东西建立中原和戎族融合专题性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职副主任周暘建议,隔离层的材料要选好,加固时钢条的穿插、起吊时的角度等,都必须计算准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实验室考古已经成为主流,搬迁之后,可对文物进行CT扫描和多光谱扫描,进行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