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洛阳

七朝古都与偃师鲍氏

2015/3/25 17:20:27 点击数: 【字体: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史记》

    “偃师,古帝喾之墟……峙流形胜,天造地设,人物产育,迥出特拔,亦中州之甲邑也。”——《偃师县志》

    “鲍姓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姓氏……鲍姓在偃师居第50位,共有680户3159人”。“在当代和历史过程中,偃师鲍姓出现了诸多名人”。——《偃师姓氏源流》

    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和孟津县,南倚嵩山与登封、伊川接壤,北隔黄河同孟州市相望,为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偃师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古人认为这里居天下之中(即中国),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河山拱戴,天成帝居,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有华夏先民劳作生息的足迹。公元前22世纪,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在毫地(今偃师高庄村)建都;之后,夏王朝建都斟(今偃师二里头村);商汤灭夏后,定都偃师尸乡沟,史称“西毫”。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周公在市西建成周城,平王东迁时作为陪都;敬王以后,成周城作为都城202年。周末建县,向为畿冲要地。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帝王,相继建都于此,故偃师享有“七朝古都”的美誉。

    偃师钟灵毓秀,许多名贤在这里成就了永世不泯的功勋。史学家班固在此撰成《汉书》,创我国断代史著述之先例;科学家张衡在此发明了候风仪、地动仪,领自然科学之风骚;蔡伦在此发明造纸术,马钧在此发明指南车,功高百代,泽被全球;“建安七子”在此歌吟咏怀,开一代诗风;司马光在此潜心著述,写出传世之作《资治通鉴》。中国历史的浩空,有偃师籍的众多明星在闪烁,东汉太尉庞参,蜀汉尚书令谷正,唐朝司刑卿徐有功,诗人宰相武元衡,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唐僧玄奘,宋代三次拜相的吕蒙正,元代监察御史程思廉,清代史志学者武亿等,他们或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或学有所长,称誉后世,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偃师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

    夏都二里头斟遗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被史学权威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文化的代表;2004年8月,在二里头文化早期贵族墓中发现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化中十分罕见,有“中国龙”的美誉;尸乡沟商城遗址,建筑布局严格对称,宫殿基址清晰可见,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被确定为夏商王朝分界的界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993年世界17大发现之一。全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东汉太学遗址,全国最早的天文台——东汉灵台遗址,全国第一座石拱桥——旅人桥等三个全国之最,在偃师境内沧桑千年,辉古耀今。东汉皇陵、西晋皇陵、曹魏皇陵、唐太子李弘恭陵等四大陵区,隐现于南坡北岭。诗圣杜甫定居13年的“陆浑山庄”,圣迹历历,古韵悠悠;唐代高僧玄奘故里,修竹茂林,流水潺潺。此处还有众多的名人碑碣和游览胜地。漫漫偃师大地,到处荡漾着古代文化的奇风异韵,辉映着中华文明的奇光异彩。史学界称说:“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洛阳”,而洛阳五千年历史的主要部分就在偃师。目前,偃师全市以玄奘故里为中心的4条旅游线路上的41个景点,已联成网络,全部对外开放。

    偃师环境优越宜人,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一向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多种作物,尤以小麦最负盛名,是河南省小麦主要产区,50年代末,被誉为“河南省小麦红旗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偃师岳滩乡的小麦栽培经验,曾闻名全国;小麦育种,闻名遐迩,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贡献。

    偃师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改革开放以来,偃师人民融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市场经济意识于一体,锐意改革,奋发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1992年偃师被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全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强劲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8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37元,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偃师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位居第73位;在全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中位居第3位。 偃师科教文卫事业发达,誉满中原。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偃师高中为河南省重点高中。近年来,偃师每年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都在千人以上,2005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l780人,是“河南省教育先进县”。这里还是世界乒乓球冠军黄亮和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故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历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河南偃师鲍氏族人就聚居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偃师鲍氏族人的聚居地南蔡庄明清以来即为偃师西部重镇。它北倚邙山,南向洛河,地势平坦,东西开阔,东距偃师市区7公里,西距天下名刹白马寺13公里。诗圣杜甫墓、秦相吕不韦冢在其东,汉魏洛阳古城、北魏永宁寺塔在其西,滚滚洛水在其南,西晋皇陵、曹魏皇陵在其北,陇海铁路、310国道在村北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便利。

    传说南蔡庄最早的名字叫祭庄。因西晋皇陵峻阳陵位于南蔡庄村北邙山之阳,这里于是就成为皇亲国威,朝廷大臣前来致祭的必经之地,他们每次来时,都要先在此休息进膳,然后再登山祭陵。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村落,因义起名,名曰“祭庄”。元朝时,南蔡庄已具相当规模,为元王府府邸所在。元末明初,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元王被逐,王府被焚,昔日煊赫的元王府遂成为一片废墟。清朝末期,有村民在村中掘井,曾在元王府后花园遗址挖出花盆、古砖等物。王府墙角至今犹存南蔡庄村西门内,成为历史的一种见证。

    元末战乱频仍,中原一带赤地千里,渺无人烟。南蔡庄遂成一片废墟。鲍氏迁来以前,这里仅有几户姓顾的居民居住,他们是战乱中的幸存者,但在战争中已一贫如洗。几间简易的棚子在成为他们居室的同时,也成为东西过往行人的客舍。行人路过这里时,多在此歇脚,所以此地又称为顾家窝铺。洪洞迁民之后,中原地区经济逐渐恢复,社会趋向安定,经过迁补的南蔡庄村人口发展很快,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加上又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的有利条件,商业兴起,经济一步步走向繁荣,这里逐渐成为偃师西部地区的繁华集镇,人们重起村名为古龙镇。迨至清初,堪舆之风兴盛,人们以南蔡庄村居邙山南出两水之间如神龟探源状,又以龟蔡同意,旋在原祭庄之“祭”字之上加“草”字头,改古龙镇为蔡庄。为避免村名与邙岭东、西两个蔡庄混淆,定名南蔡庄。咸丰年间,清政府为防阻捻军进攻,饬令各乡村广修堡寨,南蔡庄村的堡寨建成之后起名为保定寨,村仍称南蔡庄,沿用至今。

    南蔡庄村是河南偃师鲍氏的肇基之地,凡偃师鲍姓皆源于南蔡庄村。南蔡庄村当今共有50姓5246人,鲍姓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54%。虽然就全国而言,鲍姓人口仅占汉族总人口的0.06%(见《中华姓氏大辞典》)。但在偃师,鲍姓却相对集中,要大大高于这个水平。据2003年统计,偃师当今共有各种姓氏531姓,鲍姓在偃师姓氏排列中居第50位,共3159人,占偃师总人口的0.38%。其中,南蔡庄村有鲍姓人口2854人,占全市鲍姓人口的90%以上;市区有鲍姓人口227人,占全市鲍姓人口的7.2%;其他鲍姓族人分别散居于城关,李村、翟镇、佃庄等镇,但为数较少(见《偃师姓氏源流》)。

    南蔡庄鲍氏虽然同宗同源,却不完全同支,依据在村中居住地域的不同,共分为四支,分别称北鲍、东鲍、西鲍、南鲍。北鲍现已传至23代计1405人,东鲍已传至24代计1002人,西鲍传至17代375人,南鲍传至8代72人。

    据村人历代口头传说,北鲍与东鲍为同宗同支。原籍都是山西潞安府长子县鲍店镇(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人,明初迁偃,为西汉司隶校尉鲍宣公后裔。该支初迁偃师南蔡庄时为兄弟三人,后分别繁衍发展为三个新的分支。老大发展为北鲍一支,老二发展为东鲍一支,老三入偃后不久又他迁外地,去向遂不可考。康熙五十六年,北鲍建祠时,因先祖名讳失传,谥本门始祖曰创业公,二世祖曰善继、善述公。东鲍迁偃后,至八代方成繁衍,兹后建祠,该支始祖曰始意公,二世祖曰至钢、至鉴公。传说北鲍始祖入偃之后,日久思乡,遂返回山西长子县老家探亲,最后终老长子,没有再回偃师。东鲍、北鲍据传系叔侄立祖,故论世同一世,北鲍低一代,多年来辈份不乱。北鲍建祠之后,至乾隆五十五年,因户大人多,祠堂昭穆难容,该支长四门另建立小祠堂一处。此后,该支二门、长二门也分别建立新的祠堂,故北鲍一支先后建有四个祠堂,北鲍族人称他们最早建立的祠堂为本分支的老祠堂。而东鲍一支建祠之后没有再分建新的祠堂。村人称东鲍分支所建祠堂为东祠堂,北鲍分支所建祠堂为老祠堂。西鲍族人因居住在南蔡庄村西部,故曰西鲍。迁偃时间、原因不详,碑记、家谱对此均无记载,建有祠堂,据多方考证为明朝末年迁来偃师,始祖世基、世业公。西鲍所建祠堂称西祠堂。

    南鲍族人因居住在南蔡庄南街,故日南鲍。南鲍一支过去没有祠堂和家谱,但存有世系。迁偃时间约在清嘉庆年间,始祖继先公。

    四鲍三大祠堂(老祠堂、东祠堂、西祠堂)共同组成今天的偃师南蔡庄鲍氏。

偃师南蔡庄鲍氏居偃600年来,主要在南蔡庄繁衍生息,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代又一代地辛勤耕耘,创造着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南蔡庄遂成为河南省鲍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但历史上由于偃师长期为中原逐鹿之地,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加上水、旱、蝗灾不断,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南蔡庄鲍氏族人一部分在危难中坚守故土,等待转机;一部分则辗转他乡,播迁各地。

    据南蔡庄东祠《鲍氏家谱》记载:东鲍宗支在十一代时曾有先磨、先周二公迁居河南省叶县首巾店,先松公迁居舞阳县北舞渡镇,其他有迁居登封县、宜阳县及开封县东南沙岗等地者。至十四代时,又有文刚、文育公二人迁居洛南山,文龙公迁居洛阳,文牛公迁居嵩县等地。

    南蔡庄老祠《鲍氏家谱》记载:北鲍宗支迁往外地的有:八代宗晓公迁居登封县大冶乡垌头村,十一代继齐公迁居宝丰县,十六代稳柱公迁居山西潞城县安阳村,十五代正兴公迁孟津县上屯村,十五代柱子公迁渑池县杜沟村等地。

    建国前后,南蔡庄鲍氏族人因各种原因他迁的更多,如在日本、台湾、北京、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云南、湖北、湖南等国内外不少地方都能找到偃师鲍氏族人的踪迹。 这些外迁的鲍氏族人,在各地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渐成新支。尤其年代久远者更是如此,如宜阳县莲庄乡鲍窑村鲍氏今已传至15代540余人,汝阳县蔡店乡鲍村鲍氏传至16代1110多人,嵩县城关镇朱村鲍氏虽无字辈可凭,然已有族众380余人,其他如登封县大冶乡垌头村有鲍姓族众200余人,杞县刘店镇小鲍村有鲍氏族众150人,襄城县十里铺乡鲍坡村有鲍氏族众300余人,等等。这些外迁的鲍氏族人经过数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已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当地居民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望族。 虽然迁往他乡的南蔡庄鲍氏族人在各地已另发新枝,但他们时刻以故乡为念,不忘故土,不忘祖根,经常不断地到偃师寻根问祖。民国初年,曾有外迁他乡的鲍氏族人来偃师南蔡庄接续家谱,沟通联系;登封大冶乡垌头村的鲍氏族人至今每年还要派代表到偃师南蔡庄上老坟祭祖。1942年秋,日军侵入黄河北岸,时局混乱,形势十分紧张。偃师南蔡庄村鲍氏东祠十九代孙鲍养玉率部驻防巩县裴峪黄河渡口,防备日军南侵。一天,巧遇做生意的宜阳县韩城镇一鲍姓同宗路过此地,交谈中知其为南蔡庄鲍氏外迁宗亲,为确保其人身安全,鲍养玉当即指派两名尉官武装将其护送出境直达安全地带。此事在偃师南蔡庄鲍氏和宜阳韩城镇鲍氏族人中曾一度传为佳话。鲍氏宗亲情浓于水,血脉相连,由此可见一斑。

    历经明清两朝的艰苦创业,偃师南蔡庄鲍氏至清朝中期逐渐开始显达,清末民初已成偃师望族。尤其是东鲍风翥公一支,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家业宏大,资产雄厚,人材辈出,与萧、王、李三家并称为偃师首富。其他鲍氏宗支家庭殷富者也不在少数,南蔡庄鲍氏遂成为偃师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鲍氏族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日益俱增,设私塾,办学堂,大力培养人才。自清朝康乾以后,鲍氏家族人物渐盛,庠生、举人已不乏人,信步南蔡庄街头,功德匾额随处可见,大夫第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南蔡庄鲍氏大非昔日可比。清朝中后期,南蔡庄鲍氏在偃师学界较有名望的有鲍怀仁、鲍知检、鲍重光、鲍士箴、鲍遇章、鲍安国,在政界较有声望的有鲍奎壁、鲍启俊、鲍启泰,在军界较有声望的有鲍文魁、鲍清一、鲍奎伍。鲍怀仁、鲍知检、鲍重光、鲍遇章以教育名重乡里;鲍安国是清末河南省著名书法家;鲍奎壁曾任修职郎、云骑尉,为偃师政界名流;鲍士箴参御状诛十二省巡检使、国戚盛保,声振河洛;鲍文魁武艺超群,技精同行;鲍清一封中宪大夫、任偃师团练总长,主持地方防务;鲍奎伍任河南府北镇十二标千总,负责巡守洛阳、偃师、巩县一带地方,为军中名将;鲍启俊武授外委,在河南府北镇供职,加运同衔、封中宪大夫,返里后为偃师地方著名士绅;鲍启泰曾任山东盐大使,封奉正大夫,政声卓著。

    民国开元之后,南蔡庄鲍氏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鲍启灿、鲍麟祥等人。鲍麟祥曾在偃师倡议辛亥革命,举行农民暴动,后为镇嵩军马水旺部师爷,在偃师有较大影响。鲍启灿为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参议,与孙中山先生及北洋政府总统曹锟都有交往,河南督军赵倜、奉系张作霖、山东张宗昌及孙殿英、孙蔚如,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等均为其至交。曾动员并协助樊仲秀率领河南部队帮助平息过陈炯明叛乱。北伐战争中,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和国员”,受命游说于张作霖、张宗昌、孙殿英等各大地方势力派之间,纵横捭阖,举重若轻,为打败北洋军阀吴佩孚,促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偃师鲍氏人物中的代表人物。

        建国前后,偃师鲍氏著名人物有鲍群辈、鲍化南、鲍资琛、鲍银堂、鲍福安等。鲍群辈、鲍化南、鲍资琛三人均于1938年前后赴延安参加革命。鲍群辈曾与原国家公安部部长凌云、原总参作战部部长雷英夫、原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等一道工作,出生入死,战友情深,解放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鲍化南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工作,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秘书,随同罗瑞卿同志率领的八路军野战政治部,转战于太行山上,期间几履险境。1951年率部参加康藏公路工程修建,裹狂风、卧冰雪,艰苦备至,修通了翻越二郎山到达西藏拉萨的康藏公路,保证了大军的顺利入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度风靡全国的歌曲《歌唱二郎山》,歌颂的就是鲍化南所带领部队的英雄事迹。鲍化南后在南京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院任职,曾在总参领导下,参与组织和从事过《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的编撰工作。鲍资琛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工作,解放战争中转人地方,文化大革命前任北京市税务局局长。鲍银堂为我国著名化工专家,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鲍福安为铁道部隧道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年轻一代的偃师鲍氏子弟中更是人才济济,多有后起之秀,涌现出了如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副州长鲍广途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继承先辈遗风,顽强拼搏,好学向上,勤奋不怠,奋发有为,分别战斗和工作在全国各地和各条战线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偃师鲍氏的今日辉煌续写着新的篇章。鲍典章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偃师网(2013-11-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