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书儿出河洛
河洛大鼓就是洛阳俗称的“说书”,必不可少的乐器有书鼓、鼓槌、钢板、坠胡,此外还有折扇、手帕、醒木等道具。表演时,说书者站在鼓前,一手执钢板叮叮咣咣,一手执鼓槌咚咚通通,嘴里说唱着或长或短的历史或现代故事,伴奏的坐在旁边拉着坠胡,随着说唱者口中故事情节的变换,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徊。说到精彩处,真真做到催人泪下、荡人魂魄。
河洛大鼓形成于1905年前后的偃师,刚开始时,它叫“鼓碰弦”、“钢板书”、“大鼓书”等,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它才由高人定下现在的名字。百余年时间里,前后至少有7代艺人为河洛大鼓的发展和繁荣呕心沥血。
薪火相传佳话多
前3代艺人中,除了开山祖师段炎、胡南方、吕禄、李富路等,佼佼者中还有张天倍和程文和。
张天倍是河洛大鼓第二代艺人中的翘楚,偃师李村人,生于1894年,卒于1970年。《偃师曲艺志》称其“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对河洛大鼓的表演作了很大的改进”,“饮誉豫西,声震伊洛”。他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数“认刘墉做干儿”和“伊川说书遭绑票”最为精彩。
《刘墉下南京》是张天倍的看家书目,常说不衰。久而久之,他就戏称剧中主角是自己的干儿子,为啥呢?啥时候他缺钱花了,一说这个书目,钱就来了。
“被绑票”是发生在伊川白沙的事儿。张天倍在当地说书献艺,冷不防就被一伙人绑架到了登封,到了登封,绑他的人却对他恭敬有加。原来,当地的老百姓想听他说书,但就是请不到他人来,没办法,有人出了这个虽然很馊但很管用的主意,将他“请”到了登封。张天倍了解情况后感动不已,便留下来说书多天。
程文和是张天倍的高足,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三代鼓书艺人主要活动在1950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是河洛大鼓的发展和繁荣期。
程文和,偃师府店人,在鼓书界有“压塌洛阳”之称,传说只要他到洛阳城演出,其他说书的便没了生意。民间更有“程文和鼓响三声,十里内无说书” 之说。1959年,程文和进京献艺,在怀仁堂表演拿手好书《赵云截江》,获得赞赏,周恩来、董必武接见并与其合影。
再往后传,第四代人鼓书艺人中有段介平、陆四辈等出类拔萃,第五代、第六代中有彭爱香、牛小枝、李明治等声名远扬,在河洛大地的乡村城市,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鼓书场子上,仍然能时不时地见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身影。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大鼓书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很少能听到说书声了。以说书为职业的艺人也纷纷改行。随着老艺人的渐渐老去,年轻人从艺的越来越少了。
河洛大鼓,一个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他的诞生,兴旺到慢慢消亡,也就一百年的时间。真可谓生不逢时。
河洛大鼓,一个时代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原标题:生不逢时的河洛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