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一种祥瑞,洛阳帝都文化中有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那么,龙文化是怎样演变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学者叶鹏先生。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记者:龙年春节快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请您对龙文化作一番详细的解读。
叶鹏:在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它代表着吉庆、祥和,寓意施惠于民、风调雨顺。因此,人们崇敬它、喜欢它。
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为印第安语,原意是“亲属”。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对动物顶礼膜拜:一边祈求猛兽不要伤害自己,一边祈求可供食用的动物茁壮成长。总而言之,就是希望动物庇佑人类。于是,图腾崇拜产生了。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图腾,这是原始社会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19世纪的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认为,图腾就是原始人相信某种生物是自己的祖先,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因此用其做本氏族的标志或图徽,实为保护神。
记者:从形体上看,龙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动物,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物,请问有这种动物吗?
叶鹏:《说文解字》中对龙有详细介绍:“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形体上,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汉代有“三停九似”之说,就是“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的基本形态是蛇,也有说是云、虹、闪电等。这些都与水或雨有密切联系。为什么先民以龙为图腾?因为当时是农耕社会,以农立国。在先民的想象中,龙具有超凡的威力,能行云布雨,利于万物生长,因此对其推崇备至。
记者:作为图腾,龙的生命力特别强,从古到今,都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华夏文明的特质吗?
叶鹏:蛇身人首的伏羲是人文始祖,蛇又是龙的基本形态,这说明中华民族早就打上了龙的烙印,中华儿女身上有着龙的遗存密码。因此,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对龙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龙既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标志,又是一种祥瑞。比如,龙、凤、龟、麟,俗称“四灵”,是我国最早的吉祥物代表,“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龙是河清海晏、王道仁政的象征,它已超越了图腾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
记者:历史上,有众多帝王在洛阳君临天下,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这有什么来历吗?
叶鹏:古时候,部落首领要借图腾树立自己的权威,后来渐渐把公共图腾占为己有,说自己是图腾的化身,有超自然的威力。黄帝应该是最早这么做的。《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意思是,黄帝是龙的化身。后来,帝王和龙“两位一体”的神化越来越盛行。
王权与龙真正建立起密切关系,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是从汉朝的刘邦开始的。刘邦出身寒微,后来当了皇帝,就附会为龙种。《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其母梦与神遇,雷电晦冥,有蛟龙伏其身,遂产高祖,“貌似龙,长颈而高鼻”。于是,皇帝成了“真龙天子”,其所用的东西也都标上了龙的符号:穿的是龙袍,睡的是龙床,坐的是龙椅,生的孩子是龙种……现在的故宫建筑群里到底有多少龙,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历代建筑中应有许多龙的符号。
是祥瑞文化
记者:龙虽是帝王的专利,老百姓却可以打着龙灯四处走,这是不是说明龙文化也具有平民性?
叶鹏:20多年前,濮阳西水坡出土了一方由蚌壳堆塑的龙形图案,距今已6000多年。岁月流转中,龙的形象也在变化,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都对龙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龙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与其独特的社会功用分不开。比如,在十二生肖中,龙的信仰色彩最浓。龙是一种祥瑞,龙最智慧。晋代刘琬有《神龙赋》:“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贤者其似之乎。”渐渐地,龙成了贤德人士的象征。相传孔子见到老子后,认为老子是人中之龙,即难得一见的大贤。诸葛亮出山之前躬耕陇亩,自称卧龙先生。现在,人们也常用“望子成龙”表示希望子孙出人头地。
在老百姓心目中,龙也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比如,现在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龙活动。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舞龙来求雨了,后来舞龙成了一种重要的民间喜庆活动。到了元宵节,洛阳各地也舞龙灯,这是一种民俗。
洛阳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说法,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开始活动,给大地带来雨水。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理发,据说这样就能像抬头的龙那样有精神。
在我国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也是一个古老风俗。在浙江鄞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一件青铜锁上,就刻有龙舟竞渡的图案。这个习俗不仅存在于大半个中国,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也盛行。
龙舟竞渡表现了“龙的传人”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已被国家体委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其实,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因为“五”(午)是天干中间的数字,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
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要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辟邪除祟。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至于对屈原的祭祀,那是后来的附丽之说。
文化的审美创造
记者:既然龙是一种“创造”的产物,那么其艺术表现形式就更多了吧?
叶鹏:龙文化源于图腾文化,是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从古到今,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现象都与它有关。
自汉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从宫廷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及建筑物,很多地方饰有龙的图案。在审美创造方面,也有了石刻、玉雕、刺绣、绘画、剪纸及龙灯、龙舟等多种形式。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也是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就将山和水都比喻为龙,把山脉称为“龙脉”,把曲折的流水称为“水龙”,譬如洛阳就有“龙门”。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如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及太和殿的龙柱等,都为人们所熟知。
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现代人也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比如,住宅附近缺乏真山真水,人们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雕塑,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雕塑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
唐代以后,象征龙凤呈祥的“龙凤配”图案开始流行。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配”图案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文化精神与龙年期望
记者:听说您对龙文化的研究,从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
叶鹏(笑):只能说,龙文化对我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1957年春,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曾有一位苏联美学家到校讲学。他在讲到“龙”时,说中国龙的美学含义是凶残邪恶。我认为他曲解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对我们祖先的不敬,龙的审美品格应该是伟大、喜庆、吉祥。由于我对苏联专家“不敬”,与他争辩,就成了“反苏”,“反苏”也就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因此被打为“右派”,“发配”到孟津教书,几十万字的手稿和许多书籍也被付之一炬。那时,我才21岁。
记者:那一页历史翻过去了,对即将到来的龙年,您有哪些期望?
叶鹏:龙文化的核心应该是惠民福民,造福百姓。这种精神在现代文明中,应升华为对百姓的尊重——对百姓权利的尊重,对百姓意愿的尊重,对百姓人格的尊重。
上下数千年,龙文化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力量。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都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感到自豪,龙年更应振作精神,奋发有为。(记者 张广英)(原标题:祥瑞文化 龙年说龙 ——叶鹏先生谈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