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历史传说 >> 红色革命故事 >> 浏览洛阳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平型关大捷"国共两军"拉歌"

2013/7/17 15:42:40 点击数: 【字体: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抗战老兵刘宗玉

    在人们的印象里,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总喜欢和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关系紧张。

    “打‘老日’是全民抗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军和八路军的确亲如一家。”新安县南李村乡刘邦村抗战老兵刘宗玉老人,26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特地谈到,“平型关大捷”后,中央军李仙洲部曾和八路军115师亲密联欢、相互“拉歌”。
  
    一盘炒绿豆芽儿、俩馍,让他成了抗日军人

    刘宗玉老人今年94岁,精神头不错,能吃能喝,就是背驼得厉害、牙齿大多已经脱落。提起扛枪打“老日”的事儿,平素沉默寡言的他像是变了个人,神情激动,滔滔不绝。

    “老爷子,当年为啥当兵啊?”记者问。

    “为了一盘炒绿豆芽儿、俩馍!”刘宗玉风趣地说。

    原来,刘宗玉一家在抗战前属“赤贫”,十一二岁时,他就扯着父母的手,到嵩县要饭、到洛阳吃“舍饭”(旧社会每遇灾年,政府或慈善地主,大锅熬粥给穷人吃,叫“舍饭”)。吃了上顿没下顿、被大户人家的狗撵得满街跑,对刘宗玉来说是“家常便饭”。

    1937年春,刘宗玉和一位老乡到新安县城去吃“舍饭”。当时,全面抗战一触即发,各地都在积极招兵,新安县也有不少国军的招兵站。

    “小伙子,当兵不当?”招兵站一位大叔热情地问刘宗玉。

    “不当!”刘宗玉毫不犹豫地说。在豫西农村,“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根深蒂固。

    “当不当兵都成。我看你饿了,先吃了饭再说吧。”大叔笑着说。

    招兵站的工作人员端出一盘香喷喷的炒绿豆芽和两个热乎乎的大馒头。虽是简单的饭菜,但在刘宗玉眼里,这简直就是山珍海味,他扑下身子狼吞虎咽,吃得格外香甜。

    就连这位大叔也没想到,吃完饭后,刘宗玉用袖子把嘴一抹,竟然爽快地说:“这兵,我当了!”

    “那年头能吃饱饭,对我就是最大奢求。”刘宗玉说。

    惨烈:妇女乳房被枪击中,满头是血的孩子哭个不停

    参军后,刘宗玉成为中央军21师122团3营10连3排6班的战士,随部队来到山西风陵渡、介休、汾阳一带,白天打靶,夜里学习军事知识。

    “七七事变”爆发后,刘宗玉随21师,火速开赴居庸关、八达岭一带,和国军第13军合作抵抗日军,参加了著名的南口战役。

    当部队来到一个名叫“霸王桥”的地方,遇到了一批刚刚从前方撤下来的难民,刘宗玉见到了让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惨烈一幕:有一个20多岁的妇女,左侧乳房被日军流弹击中,倒在地上。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小孩儿,头上、脸上都是母亲的血,他躺在母亲的尸体上,哭个不停。

    这一幕,让现场所有官兵、难民,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老日’太糟践人了,弟兄们个个恨得咬牙切齿。你看这帮日本禽兽,把中国老百姓欺负成啥样了!”时隔70多年,刘宗玉仍止不住热泪纵横。
  
    南口浴血:子弹,从肚脐眼射了进去!

    军史记载:参加“南口战役”的日军,是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和板垣第五师团等精锐部队7万余人,上有飞机、下有大炮坦克,的确来势汹汹;国军部队不足6万人,装备低劣。

    刘宗玉说,南口战役时,条件最为艰苦。部队在长城附近驻扎时,连续十天下雨,附近又没有房子,晚上,弟兄们只能“背靠背”坐在泥泞的雨地里露宿。天热、雨多,后方送来的米饭,到前线时白毛都长了几寸长。

    战斗打得非常困难。往往一个冲锋,一个连就能牺牲二三十人。一次冲锋时,日军飞机上机枪一阵扫射,刘宗玉的枪托、背带和衣领都被打得稀烂,万幸的是他只受了皮肉伤。

    一天夜里,刘宗玉所在的10连,冒着敌人飞机扫射和大炮轰炸,艰难行军。途中,五班战士郭石钦突然说:“连长,我实在走不动了。”

    “才走了多远,你就装熊!”连长很不耐烦。

    又走了一会儿,只听郭石钦又说:“我真的不行了。”

    大家扭头一看,发现郭石钦倒在血泊里,奄奄一息。卫生员和战友们在他身上摸了半天,找不到伤口,只好背着郭石钦走。天明时,郭石钦已经断气,大伙这才发现,有一颗子弹从他的肚脐眼射了进去!

    尽管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但中国军队咬紧牙关,硬是抵挡日军20天,为后来的山西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平型关大捷”后,中央军和八路军“拉歌”

    “平型关大捷,我们部队也参加了!”刘宗玉一句话,让我们很纳闷——这一仗不是八路军打的吗?

    刘宗玉解释说,“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和日本第五师团21旅团血战时,附近的山头上,国军也在和日军苦战,拼命打击其他日军。

    刘宗玉记得很清楚,在平型关附近一个山沟,21师遭到了日军伏击。当时,日军占领了两个山头,用重机枪扫射,刘宗玉和弟兄们只能抱着枪,滚下一个几十米深的山沟,这才艰难突围。

    突围当夜,突然传来喜讯: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一个大胜仗!21师官兵欢呼雀跃,不少人竟然相互搂着哭了起来。

    “平型关大捷”后,国军对八路军非常敬佩。一天夜里,21师和八路军115师曾围着篝火,举行庆功联欢会。最让今天的人们感到意外的是,两支在内战中杀得你死我活的部队,竟然在一起“拉歌”!

    “八路军的弟兄们,唱一个!”21师官兵齐声呼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八路军官兵,唱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一曲唱完,八路军将士们齐声喊:“21师的弟兄们,唱一个、唱一个!”

    “咚咚哩,战鼓声;潇潇地,战马鸣!朋友们,拿起枪刀去拼命,为我民族争生存,别说‘好男不当兵’,杀杀杀,誓把敌人杀干净。”直到今天,刘宗玉仍能一字不差地唱起当年21师官兵和八路军“拉歌”时,所唱的战歌。
  
    遗恨:拉着先进战车炮四处寻找,居然找不到日军坦克

    抗战时期,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的确“欺负人”,让刘宗玉恨得“牙痒痒”。忻口会战中,日军6架飞机低空俯冲扫射,连玉米秆都被刮得东倒西歪,21师官兵遭遇飞机上机枪扫射,一片片倒在血泊里,刘宗玉侧身躺在一个满是污泥的小沟里躲过一劫;太原会战,战场上冲锋时,日本飞机、坦克、大炮一起开火,我军官兵“像雨天的麦子一样,一排排倒下”……

    好在,刘宗玉很快逮住一个“复仇”的机会。1938年,刘宗玉在战斗中,和大部队走散,通过新安县老乡李德润的介绍,他参加了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第52团,团长就是抗日名将杜聿明。

    在山西抗战中,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战功赫赫,击毁十余台日军坦克,就是因为第52团有秘密武器——37防御战车炮,这种先进火炮,“对付日军坦克、装甲车,那是一打一个准儿!”

    摸着37防御战车炮,刘宗玉颇觉自豪,他咬牙切齿地想:一定要找到几辆日军坦克,狠狠地开几炮,非把日本坦克给打得稀巴烂不可!

    为了报仇,刘宗玉刻苦学习战车炮的使用技术,很快被提拔为班长,指挥一架37防御战车炮,威风凛凛地在山西、河南、湖北等地抗日战场上“横冲直撞”,日本坦克、装甲车避之唯恐不及。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刘宗玉有了先进武器,却找不到对手,几场战役打下来,他们竟然连一辆日军坦克也没碰上。最让他郁闷的是,在开封曲勇集,第52团和日军对峙,日军坦克、装甲车藏得严严实实,就是不出来。那些天,持续下大雨,日军利用道路泥泞、战车炮行动不便发起猛烈反攻,刘宗玉和弟兄们得到上级命令,含着泪水将三辆拖战车炮的汽车和不少炮弹一起炸毁。

    这一仗后,刘宗玉心灰意冷。1941年,第52师在郑州驻扎时,思乡心切的刘宗玉从部队“开小差”,悄悄跑回新安老家,又成了一名老百姓。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家乡建设。1959年,这名抗战老兵,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采访结束时,刘宗玉双脚“啪”得一声立正,右手上举,对着本报的镜头,向《洛阳晚报》的读者,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尽管敬礼时他的背仍很驼,但老人鲜明的军人本色,却让我们非常感动。他认真地说:“我代表在抗日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弟兄们,感谢大家仍然记得抗战老兵,感谢大家铭记这段浴血抗战的历史!”(记者 程奇 见习记者 高亚恒/文 见习记者 赵俊善/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网 2010-08-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