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千里送京娘非虚构 对美女动心为面子不认(2)
2013/2/25 12:08:0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
当赵匡胤平安将京娘送至家中,京娘的父亲在酒桌上又提议将京娘嫁给赵匡胤。赵匡胤听到这话,一盆烈火从心头掇起,大骂道:“老匹夫!俺为义气而来,反把此言来侮辱我。俺若贪女色时,路上也就成亲了,何必千里相送。你这般不识好歹,枉费俺一片热心。”说罢,将桌子掀翻,骑马而去。
从话本中叙述的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赵匡胤不但脾气火爆,而且以义气为重,把义气看得高于一切,施恩不求回报。话本着重突出赵匡胤的崇高形象:赵匡胤是个不贪恋女色、不施恩图报、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人。
赵匡胤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动心
在《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话本中,赵匡胤是如此“高大全”的一个人,人们不禁要问,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面对赵京娘大胆的暗示与直接的表白,赵匡胤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点动心吗?下面分析一下。
第一,赵京娘是个绝色女子。
文本中从两个人的视角展示了京娘的美丽。一处是从赵匡胤的视角进行描述的:“公子近前放下齐眉短棒,看那女子,果然生得标致:眉扫春山,眸横秋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杨妃剪发。琵琶声不响,是个未出塞的明妃;胡笳调若成,分明强和番的蔡女。天生一种风流态,便是丹青画不真。”赵匡胤眼中的赵京娘,是西施,是杨玉环,是王昭君,是蔡文姬,总之是个绝色美女。另外一处是从店小二的眼中进行展示的,赵匡胤带着京娘到客店投宿时,“小二一眼瞧见,舌头吐出三寸,缩不进去。心下想道:‘如何有这般好女子!’”这是从侧面烘托赵京娘之美。
哪个男子不多情,面对如此绝色女子,任何一个男子都有可能动心,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更为致命的是,赵京娘这个绝色女子深深爱上了赵匡胤。
话本中对赵京娘的爱情叙述得很细致,京娘对赵匡胤的爱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由感恩到欢喜,到暗恋,到试探,再到大胆表白,决意以身相许的过程。
京娘对赵匡胤决计送她归家,最初感恩戴德,说赵匡胤是其再生父母。临行之前酒席之上,赵景清“叙起侄儿许多英雄了得,京娘欢喜不尽”。赵匡胤一路上除去两个强盗之后,京娘与赵匡胤多日相处,感激之情开始转为爱慕之心:“京娘想起公子之恩:‘当初红拂一妓女,尚能自择英雄;莫说受恩之下,愧无所报,就是我终身之事,舍了这个豪杰,更托何人?’”京娘的此番心思,是其从感激到爱恋的转变。接下来,京娘试探,赵匡胤全然不以为怪,离家愈近,最终京娘向其大胆表白。
在京娘试探赵匡胤时,“心生一计,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要公子扶她上马,又扶她下马。一上一下,将身偎贴公子,挽颈勾肩,万般旖旎。夜宿又嫌寒道热,央公子减被添衾,软香温玉,岂无动情之处”,但话本中的赵匡胤,对此全然不以为怪。这种反应其实很不符合常情。根据话本的叙述,赵匡胤其实是个心很细的人,在千里途中,对于一些细节,如前来寻找店小二的人探头探脑等等,都很敏感,他对京娘如此明显的暗示,岂能不清楚?又,以话本中记载的时间来看,现实中的赵匡胤这个时候已经娶妻贺氏,对男女风情之事岂能不知?
俗语言:“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纸。”当这层纸后来被京娘捅破之后,赵匡胤竟是勃然大怒,对京娘一番斥责。话本中接着说,“自此京娘愈加严敬公子,公子亦愈加怜悯京娘”,这怜悯之中,也未尝没有爱意存在。
第三,京娘表白以后,赵匡胤的话语之中也未有一字提及对京娘不爱之意。
京娘表白之后,赵匡胤有两番话回应。先说:“彼此同姓,难以为婚,兄妹相称,岂可及乱。”后来又说:“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上千里步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与那两个响马何异?把从前一片真心化为假意,惹天下豪杰们笑话。”赵匡胤最初以二人都姓赵、又结拜为兄妹作为两条拒绝的理由,后来又说不是俺不知变通,只是怕天下豪杰笑话。这番话颇有意味,言外之意是说同姓、结拜为兄妹都不足以成为阻挡二人结合的障碍,更为关键的是怕天下豪杰笑话。从这些话中,尤其是从那句“非是俺胶柱鼓瑟”中,我们能够体味到赵匡胤其实对京娘是有所心动的。
其实,赵匡胤最后的这个理由也是自相矛盾的。当初,赵匡胤决定千里送京娘回家之时,赵景清对赵匡胤说,少男少女千里一路同行,会被人误解,被人议论,会玷污一世英名。赵匡胤呵呵大笑道:“叔父莫怪我说,你们出家人惯装架子,里外不一。俺们做好汉的,只要自己血心上打得过,人言都不计较。”此前宣称对别人言语从不计较的赵匡胤,最终的拒绝理由却是怕天下豪杰笑话。如果不是因为赵匡胤的言不由衷,那就是赵匡胤的确还没有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至少对他那个“圈子里”的人的评议是很在乎的。
通过赵匡胤的这些表述,虽不能断定他对赵京娘已经生发了爱情,但至少说明他内心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而之所以复杂,根本原因还是对京娘有所动心,而这与作为侠客的标准是有冲突的,是不相容的。
第四,赵匡胤登基以后,对京娘结局的反应。
登基以后的赵匡胤,首先派人到蒲州寻访京娘,使者带来的却是赵京娘在赵匡胤离去当夜自缢身亡的消息,还有临终的题壁诗。“太祖甚是嗟叹”,这嗟叹之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只有赵匡胤内心清楚了。
尽管作者在话本中一再宣称赵匡胤对京娘的示爱一无所知,对京娘的表白严词拒绝,对京娘家人的请求勃然大怒,但事实上,话本中赵匡胤的此番表现,已经偏离了文本人物应有的内在发展,而是被迫沿着说话者预设的意图前进,所以文本中不免存在叙事上的自相矛盾。
赵匡胤,作为被作者正面歌颂和极力渲染的英雄豪杰,不管京娘是否钟情于他,不管京娘是否大胆“自荐”,不管京娘的父亲是否许婚,不管他在心底是否对京娘动心,他都不能接受京娘的,都不能对京娘有任何爱慕举动的。如果他接受了,一方面有辱于他这次毫无所图、完全出于恻隐之心的侠义之举;更为关键的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如果他接受了,他便不再是故事中那个仗义豪爽、爱打抱不平、武艺高强、智计超人的英雄侠客了。话本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有个预先的设定,英雄都应该是不好色的,好色便不是真英雄了,所以他要塑造一个绝对不好色、绝对不会为女色所动的“真英雄”。
总之,在情理上,在客观现实中,赵匡胤有可能对美丽多情的京娘动心,在话本中作者也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赵匡胤在情理上对京娘的心动。但是,作者在文中的预先设定和有意回避,最终使赵匡胤成了一个行侠仗义的“无情人”。
真假参半
下面我们再回到历史中,做进一步的思考。话本中叙述的事情在历史中是否真有其事?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不敢断然说有,也不敢遽然说没有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