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园十五年变化翻天覆地打造古城开封美丽的眼睛
2013/5/14 18:33:3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清明上河园经过15年的创业历程,今天看来,她就像一个婷婷玉立的姑娘一样,出落得落落大方、清纯可人。可以说,这也是清明上河园人15年来精心呵护、精心绘就、精致经营的结果。”对开封清明上河园美丽的生态环境,清明上河园市场总监李琦作了如此精巧的比喻。
在李琦的记忆里,他是1994年来开封上的大学。上学的时候,李琦好运动,好效游,经常绕着龙亭湖走动。当时的清明上河园还没有建成,一片百废待兴的样子。据他回忆,以前这里的环境都是一些鱼塘、芦苇荡、盐碱地。
“清明上河园15年之间,她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怎么样去做的?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也一直在做深入地研究,试图解开这个谜团。”在谈到清明上河园的生态环境之美时,河南大学大河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桓占伟副教授心中同样充满了惊喜。
在桓占伟副教授的眼里,清明上河园这15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
1993年,桓占伟来到河南大学上学。在他的印象当中,开封城的西北郊——现在的清明上河园所处的这一片地方,全部是烂泥塘。
“那种环境是特别差的,怎么说呢?基本上是没有人来吧,很荒凉,就感觉这里是城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我觉得我这样形容是不过分的,它就是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烂泥塘、垃圾、臭水、土路、淤泥在这个地方是很多很多的。”这就是桓占伟对当时生态环境的最深感受和描述。
在上学期间,桓占伟还参加过清明上河园的筹建活动,做过挖沟、拉土之类的义务劳动。
“那时没想到,我与清明上河园还真结缘了。”桓占伟说。
化茧成蝶,美丽蜕变。
15年过去了,今天呈现到我们面前的是:碧波荡漾的汴河,风光迷人的虹桥,古朴典雅的设施。游客发现,如今的清明上河园,园区更绿,地面更洁净,夜晚灯更亮,旅游秩序更和谐。清明上河园,犹如一位宋代佳人,风姿绰约,让游客激动,让游客欣喜。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开封城,形容成一个人的脸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园就是她的眼睛。也就是说,您到清明上河园参观旅游的时候,她的文化,她的底蕴,她的优美的生态环境,您能品味到古都开封之美,感觉到清明上河园确实就是古城开封美丽的眼睛。
蒋益民是清明上河园里的一个知名商户,1998年进入清明上河园搞经营,一直到现在,整整15个年头了。他经营的项目主要是船只和马车。
“15年来,清明上河园的景观变化很大。我们刚进园的时候,园区还是一期,只有一段的水域。经过15年的发展,园区的面积扩大了,水域的经营面积也大了。”蒋益民说。
蒋益民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园的水,我感觉最美。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清明上河园水面上受益最大。”
清明上河园里的汴河,全长3800米,围绕整个园区,构成了一个环形的旅游路线。蒋益民经营的船只,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龙舟,一种是最原始的摇橹船。两种船形的鲜明对比,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既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欣赏到汴河两岸的美景,又让游客体验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
“我们的船只,在园区里的汴河上经过四座桥,游客乘坐,既节约了游程的时间,又展现了北方水城的繁华,汴河水运的繁忙。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沿河的垂柳发芽,绿柳成萌,感觉非常的美。”说到这里,蒋益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清明上河园里工作多年的“包公文化品牌商户”、大宋公平秤秤主王惠,道出了他自己的感悟:清明上河园刚开园的时候,可以说荒野四壁,没有绿化,没有植被。现在呢?整个园区郁郁葱葱,各种小桥流水啊,船泊停靠啊,各种叫卖喊声啊,让人回想起北宋京都的繁华的市井,淳朴的民风。
畅游画卷,情迷故都。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资深导演张梦君,为拍摄大型文化纪录片《清明上河图》,于2003年的清明时节,来到了古城开封,走进了清明上河园。他在导演札记里写道:“我们从清明上河园东京码头登船,一篙撑开碧水,两岸杨柳拂舟,畅游在现实的清明上河的画卷中,情迷于北宋故地的千秋大梦里。”
张梦君笔下的清明上河园,正以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文明、和谐、生机勃勃的优雅身姿,向世人展示着她那迷人的生态环境之美。(原标题:清明上河园十五年变化翻天覆地打造古城开封美丽的眼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