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最初的演奏为单人自拉自唱,除“坠胡”外还有一个“脚梆”。梆上有根绳系在演员的脚上,脚动梆响,用以击节。在乔治山的带动下,坠子的发展很快,开始出现专门演唱“坠子”的专职演员。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坠子”开始进入省城开封,表演形式由单人改为双人,一人手持“简板”(代替原来的脚梆)击节演唱,一人专门拉“坠胡”伴奏(有些伴奏琴师仍用脚梆),较前有了改变和进步。至清宣统元年(1909),开封曲艺界行会组织——长春会建立,会员有200余人,其中有大鼓、道情、鼓儿词、坠子、评书等各行艺人,但长春会的对外名称是“坠子研究会”,由此可见,“坠子”在曲艺界中的地位。“坠子研究会”会址就在开封大南门里惠济桥(今内环路口)东北角邱祖庙内。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开封道情艺人雷明,吸收流行于民间的“莺歌溜”和道情结合在一起演唱,取名坠子书。不论二说孰对,或兼而有之,“坠子”起源于开封,则是毫无异议的。
坠子的大发展和流派
民国初年(1911—1913),开封相国寺有刘世禄、高治安、程万林三家坠子书棚,生意红火。他们大开山门,收徒传艺,不但培养出了大批唱“坠子”的人才,为坠子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后来河南坠子的东路、西路、北路三个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安徽阜阳顺河铺小铙艺人孙明德来开封献艺,与刘世禄结交,带来了《响马传》《五虎平西》、《王宝僮告御状》等大部头唱本,丰富了坠子曲目。孙明德唱坠子,不习惯使用“简板”,就用他原来唱安徽戏使用的“铙钹”代替,效果很好,颇受群众欢迎。以后慢慢就形成了定局,唱大段“坠子”的演员就使用铙钹,唱小段的仍使用“简板”。
1914年,第一名“坠子”女演员张三妞出现在相国寺坠子书棚,当年她20岁,身段倩丽,唱腔亮脆,很快轰动省城,独霸书坛。她经常演唱的拿手节目有《单头马》、《田二红开店》等。张三妞的出现使相国寺里原来唱京奉大鼓、山东大鼓、梨花大鼓的艺人失掉了观众,纷纷改唱河南坠子。坠子也取长补短,在每天开场时敲起梨花大鼓的扁鼓,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效果很好。
1918年河南坠子女艺人殷凤宝、张改妞、张小流、马志荣、宋花妞、原礼凤等相继登台,把坠子演唱推向了高潮。由此开始,女演员独领风骚,男演员大多退居伴奏。1928年女演员赵翠亭、徐风楼、王丽仙、张凤枝等都灌有留声机唱片《锯大缸》、《独占花魁》、《小黑牛》、《双秃闹房》等,为河南坠子传向全国打开了通道,从而风靡神州,是“河南坠子”的最兴旺时期。
在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1923年先唱大鼓后改唱坠子的男艺人张宏俞,他在开封相国寺前院书场演唱坠子,专攻男女同台的捧口行当,开创河南坠子捧口对唱的先河。后来他还担任了河南坠子研究会会长。
由于“坠子”起源于开封城东,故在开封以及开封以西、郑州等地演唱的坠子被称作西路坠子,也叫中路坠子;而流传在开封招讨营以东,商丘、安徽等地的“坠子”被称为东路坠子。后来坠子传到豫北,同样大受欢迎,不少艺人改唱坠子。巧合的是,有一个叫乔利元的南乐县乔崇町人和其妻子乔清秀,原来是唱梨花大鼓的,改唱坠子后名噪平津,被人誉为坠子皇帝与坠子皇后。他们还多次到上海演唱,由昆仑唱片公司及美国亚西尔爱胜利唱片公司灌制《小寡妇上坟》、《独占花魁》、《洛阳桥》、《昭君出塞》、《三堂会审》等唱片,广为发行。更大范围地占领了曲艺市场,提高了河南坠子的知名度,人们把二乔所演唱的“坠子”称作“乔派坠子”,也叫“北路坠子”。
开封解放前后的河南坠子
从抗日战争开始起,至1948年10月开封解放的11年间,受战争的影响,曲艺舞台日渐式微,开封老一代坠子艺人在生死存亡线上艰苦支撑,在极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培育新人,传承技艺。当时开封曲艺艺人大多居住在复兴南街及自由路今开封宾馆后边叫做“祠堂后”的那片地方,居住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她们白天在相国寺演出,早上、晚上还要教弟子们学唱,培养接班人,确实是很辛苦的。但也正是她们培养的这新一代传人,承担了解放初期曲艺界繁重的演出任务和完成了河南坠子在历史转变关头承前启后的工作。如徐凤楼的传人徐宝红(原名李鑑敏,封丘人)是徐凤楼的外甥女,1929年生,8岁开始跟姨母学唱坠子,深得徐派艺术真谛。1948年开封解放时,徐宝红正值年轻当红,接受新事物快。她慰问刘邓大军、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受到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她唱的坠子书《解放开封》、《刘大嫂做军鞋》,以及稍后演唱的《电厂烈火》等都是根据实事现编现唱的新段子,是开封最早演唱新词坠子的演员之一。1957年、1958年她代表开封曲艺界参加河南省及全国首届曲艺汇演,演唱的河南坠子《王二姐思夫》,获演员优秀奖,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62年她代表开封曲艺界在全省曲艺汇演时演唱了她最拿手的《鞭打芦花》,好评如潮,成为河南坠子的保留节目;她演唱的《宝玉探病》,全国27家电台进行了转播。她两次参加文代会,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开封市、河南省政协委员。
1958年开封市成立曲艺演唱队,招收学员,宋丽梅、李景云、卢艳妹、卢凤云、曲秀珍、袁甘美、张桂琴等7人学唱坠子,主教练就是徐宝红。原开封著名坠子艺人赵翠亭的女儿赵玉凤,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归来,也是曲艺队教练之一。半年之后,曲艺队扩大成立开封市文工团,原来学唱坠子的学员,由于身段、面相诸多优越条件,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多面手。她们唱坠子,也唱琴书、演歌剧,既唱《鞭打芦花》、《宝玉探病》、《王二姐思夫》等老段子,也现编现唱新段子。当时团里的编剧王元伦手头快,一有运动他都能及时写出新段子,唱坠子的小演员们也记得快,现编现唱,双方配合得十分默契。譬如宋丽梅、李景云两人合唱的《两个大鸡子(蛋)》就十分精彩,常常引起轰动效应。
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以后,曲艺事业空前发展,从开封走出去的、以赵铮为首的坠子演员名气日隆,她培育新秀,同样为“河南坠子”的发展和延续做了不小的贡献。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民间艺人消失,民间艺术日渐衰落,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和解放后培养的新一代坠子演员的退休,河南坠子逐渐衰落,以至销声匿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听不到“坠子”的声音了。
“河南坠子”迎来了希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南坠子发源地”—开封授牌仪式的举行,再次唤醒了人们的注意,《期盼坠子声响起来》的新闻时评,也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要让坠子声重新嘹亮响起,仅仅“授牌”是很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要与发展文化产业,要与把我市建设成文化旅游强市结合起来,坠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正当我们为开封坠子断代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欣喜地发现,市歌舞剧院(原开封市文工团)的李爱红同志原是一个专业的坠子演员。她初始师事赵铮,后入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院”深造,又得到新中国成立后名闻全国的“坠子五朵金花”——刘宗琴、吕明琴、徐玉兰、霍文秋等的亲传,于1996年毕业后,应邀来到开封市歌舞剧院。她技艺全面,演、教双优。她演唱的坠子新段《风雪送暧》(歌颂焦裕禄)、《多子梦》(宣传计划生育)、《繁华似锦开封城》以及《张老乐娶亲》等,由坠胡琴师郑耀伟伴奏,曾脍炙人口、红极一时。她也曾到市属五县传经,送戏下乡,举办学习班,培养新秀。至今尉氏还有她的学生在城乡演唱坠子。可惜的是她已有多年没有专场演唱坠子了。
这次“河南坠子发源地”的授牌,正是坠子复兴的大好机会,正如某有关领导人对李爱红说的那样:“你是现时开封唯一唱坠子的,是河南坠子的‘宝贝’人才,坠子如何发展,就看你的了……”
开封既是“河南坠子”的发源地,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后继有人,只要上下齐心努力去做,我们相信,河南坠子的声音不仅能重新响亮起来,我们也一定能把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发扬光大,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吴凯 袁学礼 文/图【原标题:河南坠子根在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