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河南王义成的《豫剧通论》,发表于《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当时他写的文章,不是专指河南梆子,而是指河南的所有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豫剧之名的正式由来,还得从建国以后说起。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在省内,而且在沿边省份传播。
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曾派人到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了以王若瑜(即陈素真)、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
1951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在武汉举行春节联欢会,群众河南梆子剧团的演员李景萼等演出了《拷红》。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李景萼等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同年8月间,该剧团到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前,将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群众河南梆子剧团”改名为“武汉市群众豫剧团”。河南梆子公开打出了豫剧的旗号。1952年l2月,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香玉剧社的河南梆子剧参加了会演,在这一次会演中,官方改河南梆子称呼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此后,我国各地纷纷成立豫剧职业团体,迎来了豫剧的大繁荣时代。【原标题:“豫剧”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