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开封

北宋东京城的节日风俗

2015/5/26 11:02:56 点击数: 【字体: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节即将到来,后周宫廷中一派节日气氛,七岁的小皇帝和大臣们正准备欢度这一传统佳节。然而,就在这时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两州的边关来报,说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农历正月初一,后周朝廷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往抵御。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5里的陈桥驿,发生了兵变。由此,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取年号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都开封,改名东京。从此,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历史中,商品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作为首都的北宋东京城,极盛时人口达150万上下,是全国第一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的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中国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中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现在的公历一月一日亦称元旦)、元日、上日。《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正月初一,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宋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
 
    北宋东京城的元旦,宫廷里举行大朝会,天子受百官朝贺,俗谓之排正仗。此时,常有辽(契丹)、高丽、交州、三佛齐、真腊、大食及西夏、于阗、回纥等使臣前来朝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契丹)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自元旦开始,东京士庶人家,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换穿新衣,同亲朋好友相互道贺。贫民百姓也要穿上新衣或干净衣服,把酒相贺。此日始,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所谓关扑带有赌博性质,即商人们的所有商品既可以卖,亦可以扑。关扑双方约定好价格,用头钱(即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头钱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可折钱取走所扑物品,输则付钱。关扑还不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有时赌得很大:有以一笏扑三十笏者。以至车马、地宅、歌姬、舞女,皆约以价而扑之。关扑这种亦商亦赌的方式,简洁明了,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故在民间非常盛行。但平常时日,官府禁止关扑。假日开放,坊巷之间一般以食物、动使(日常用器具)、果实、柴炭之类关扑。入夜,贵家女子或入场纵观关赌,或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
 
    在节日里,东京马行街、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元旦节的饮食方面,东京人也有许多习俗。大部分家庭爱食素饼,又称:年怀饦。人们在正月初一: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盘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东京梦华录》)。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土牛入禁中,开封县和祥符县则进土牛于开封府南门,进土牛时,有鼓乐相迎。进土牛的同时,还有泥塑的耕夫、犁具等物。立春日,宰相、执政大臣、亲王、百官入贺: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开封府的官吏亦如此办理,谓之:鞭春;亦称为:打春。鞭春用的彩杖,又称春杖。系用五色彩丝缠成,每个官吏两条。鞭春时还有歌词,宋苏东坡曾有诗云:春牛春杖,无限风光来海上。
鞭春活动,源渊于上古:出土牛、送寒牛等古礼,表示送寒迎暖,劝耕又兆丰年之意。正因为如此,北宋之世,鞭春仪式隆重,群众为争土牛,简直达到互相抢夺的程度。据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在东京,为了满足士庶人家喜春牛的愿望,百姓们自造小春牛,在市场上出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这样把古礼艺术化、商品化,成为北宋东京鞭春的又一个特点。
 
    立春亦有节日食品,东京城人家:以韭黄生菜食冷淘。人们还喜爱:食烹豚。这种食品极为工巧:其碟(月字偏旁)切有细如丝者。
 
    其他如撰写春帖子、请春词、朝廷赐春宴、赐春旛等,多在皇室和官员中活动。前者为翰林学士们借写帖词之机,向朝廷歌功颂德或寓规谏之意。后者则为朝廷以立春之日,向官员赏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都希望有一个好年景。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道家谓之上元,是夜有燃灯之习,故又称谓上元节为灯节。中国古代的灯节,与佛教传入有一定的姻缘,但把燃灯变成花灯展览与传统文娱活动相结合,则是南唐以后的事情。据元脱脱撰《宋史•礼志》记载:三元张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教坊陈百戏,……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碟亦遍设之。其夕,开旧城达旦,纵士民观,后增至十七、十八夜。
 
    所谓三元,即上元、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三元张灯,宋初有之。至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六月,下令罢去中元、下元张灯,只保留上元灯展习俗。上元张灯,宋以前一般为一日,少数年代亦有为三日的。宋初沿袭三日张灯之习,至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字乂安(乂,音yi,第四声,意太平无事),况当年谷之丰,宜从士民之乐。具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此为东京上元五夜灯的来历,起于十四日至十八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把:燃灯五夜著为令;形成一种制度。因此,在北宋时期,除有大的自然灾害、皇室重要成员的丧葬、对外战争及其他情况外,每年上元节者要举行大型灯展,同时演出百戏,成为东京元宵节的习俗。
 
    关于上元节的盛况,在北宋中期已是热闹非凡,官府亦于此时休假三天,以便官吏观赏。        宋王安石在《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诗中写道:
 
    正月端门夜,金舆缥渺中。
    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
    警跸声如在,嬉游事已空。
    但令千载后,追詠太平功。
 
    他在《上元戏呈贡父》诗中写道:
 
    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
    尽取繁华供侠少,只分牢落与衰翁。
    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宋代的诗人们关于上元观灯之诗,很多很多,可见上元灯节给人们的印象之深。
 
    北宋末年,宋徽宗为显太平景象,使东京城灯展更为新奇壮观。为了办好灯展,事先在景龙门一带进行预展,名曰:预赏!宋万俟咏在《凤凰枝令》一词的小序中写道:景龙门,古酸枣门也,自左掖门之东,为夹城南北道,北抵景龙门,自腊月十五日放灯,纵都人夜游,妇女游者,珠簾下邀往,饮以金瓯酒。
 
    这说明以“预赏”为名,实际在头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已让市民们观灯了。
 
    据宋罗烨编《醉翁谈录》记载,东京自正月初在东华门外为灯市,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灯、镜灯、学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等。由此可见,出卖灯的品种相当多,式样已很精巧了。皇宫内:凤烛龙灯,灿然如画,奇伟万状,不可名言。皇城上:团团皆植灯槊。这种灯槊:以竹一本,其上破之为二十条或十六条,每两条以麻合系其梢,而弯曲其中,以纸糊之,则成莲花一叶,剪刀草于花之下,唯都人为之。其他如葆真宫的玉柱簾隔窗灯,亦非精工不能制造。
 
    关于上元灯展的盛况,记载最详的当数《东京梦华录》,该书在元宵一节里,详述了皇宫前的大型棚彩灯,彩山上:皆画神仙故事;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手能动摇。又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顶,用木世贮水,随时放下,如瀑布下泻。彩山前左右门上,巨型龙灯,亦很壮观。巨龙用草缚成,再以青幕遮之,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与宣德门楼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若盆之状,谓之棘盆。内竖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綵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天仙。灯与游艺相结合,为官办灯展区的一个特点,游人车水马龙,不可驻足。皇帝驾临宣德楼,即看这部分灯展。
 
    各个寺院里,使和尚们自腊月开始:教化上元灯油钱。上元之夜,各寺院灯竞出新奇,以招游人。其中相国寺为观灯者必游之地,寺内的诗牌灯,用木牌做成,雕上文字,外罩纱绢,内里燃灯。各诗牌灯相次排定,可视为灯节赛诗会。如寺内诗牌灯有: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还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市民区内: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马行街南北十里,夹道多药肆巨富之家:绕灯尤壮观,故诗人多道马行街灯火。诸军营人不许夜游: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近高低,若习星然。
 
    灯展之夜,东京的妇女们都喜欢佩戴一种小灯球、小灯笼,有枣栗那么大小,像球翠装饰在身上一样。富人们坐的车子,车钓挂灯,依照灯球、灯笼作成,不用火,专门做车饰:其精纤华焕,天下不能为。还有富贵人家用纸做的飞蛾、蜂儿之类,以长竹梗标之,插在从人的头上,夜里于灯火人流中走过:纸轻竹弱,纷纷若飞焉。又有人玩一种火杨梅:以熟枣捣炭丸为弹,傅之铁枝而点火。
 
    灯展的同时,市城许多地方均有大型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麒麟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每个坊巷口,无乐棚处,另设小影戏棚子,以供本坊儿童观看。
元宵的节日食品,东京人喜欢吃的有:焦追(追带食字旁)、蚕丝饭、圆子(元宵)、盐鼓汤等。
 
    如果按照节日的热闹程度而言,都比不上元宵节。元宵的良辰美景,有令人陶醉入迷之感。刘昌诗上元词云:宫漏水,御街长,华灯偏共月争光。乐声都在人声里,五夜车尘马足香。
 
    北宋东京城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宋人又称百五节,又因厨房断火三日,亦称之禁烟节。寒食禁火,自冬至后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东京城寻常以第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一说源于周代禁火旧制。《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司烜氏》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时有逢季改火之习,在春季出火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故注云: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即禁火,盖周之旧制。另一说源于纪念介子推,此种说法影响最大。相传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其间,介子推一直跟随着他,虽颠沛流离,犹一片忠诚。一次重耳冻馁饥迫几至饿毙,子推割股奉啖救之一命。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为晋文公。其遍赏随从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方才醒悟。派人去请,可子推已背老娘隐居绵山,执意不肯下山。为逼他下山受封赏,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留出一条通道让他下来。孰料他至死不出,竟负老母抱树死于火海。晋文公知后惭愧不已,深感愧对,遂令将其母子安葬绵山,修寺立庙,改山名为:介山;又令每年此日禁火,食冷食,故称:寒食。民俗学家研究,此种说法与《左传》等记载不符,只是出于后人附会,但却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故能作为一个节日流传下来。
 
    然,按北宋东京汴梁的节日活动来看,似与纪念晋国介子推有关。因节日厨房断火,节前一日(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三天)要准备好过节食品,谓之:炊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固(固,带食字旁)飞燕,插于门厢,谓之于推燕。《醉翁谈录》亦云:又以枣面为饼,如北地枣菰而小,谓之子推,穿以杨枝,插之户间,而不知何得此名也。或以谓昔人以引祭子推,如端午角黍祭屈原之义。所谓子推或子推燕,就是用面造枣那么大的物品。类似飞燕,以此纪念介子推的。宋人吕夷简有诗句云:人为子推初禁火。
 
    节日食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以卖稠饧(同糖)、麦糕、乳粥酪、乳饼之类最盛。其中,卖稠饧的还吹箫以招客人。梅圣俞诗有:千门走马将开榜,广市吹箫尚卖饧。还有蒸糯米、鱼鹅肉、鸭蛋、冻姜鼓、荐饼等。东京人还有一种习俗,腊月里装猪肉煮熟,挂在灶旁,称为腊月肉,等候寒食节食用:其味甚珍。此节冷食,不按顿吃,故当时开封有:寒食十八顿之说;又有:懒妇思寒食之谚。
 
    东京城在寒食节,依元旦例:大纵蒲(扑)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民间又卖小秋迁以悦儿童,团沙为女儿立其上,亦可举之往来上下,又以木为之而加彩画者甚精。京城的少年还爱击球等娱乐活动:以花球棒为击球之戏,又为儿弄者,或以木,或以泥,皆以华丽为贵。其他儿童玩具,见于记载者亦不少,如木刀枪、小扇、小弓箭这类。
 
    寒食三天,东京汴梁市民皆出城上坟,以大寒食日为最盛,但新坟皆在清明日拜扫。以后,祭祖扫墓者连续达一月之久,故又称寒食为一月节。
 
    清明在寒食第三天: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宋朝制度,唯清明时,特开集禧观、太一宫三天,宫殿池沼,园林花卉。诸事齐备,以飨游人。清明为踏青春游之日,东京人争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固(带食字旁)、饮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这里“门外土仪“及轿子的装饰,在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如实的描写。禁军各成队伍四出,跨马作乐,谓之:摔脚;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另为一景。
 
    因寒食断厨火,宋朝沿袭前代制度,在清明日,皇帝对近臣有:赐新火之礼。
 
    北宋东京城的冬至
 
    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称冬节、大冬,是民间古老重要的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时间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夏历或在十一月)前后。此日白昼最短,故有:短冬至之说。冬至作为一个节令,由来已久。冬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坎北方也主冬至。《周礼》: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意为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说明冬至节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已形成风俗。西汉刘安撰作《淮南子》说: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此日官府放假休息。民间则将冬至和岁首看得同等重要。南北朝颜之推著《颜氏家训•风操》载: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唐宋时仍沿其俗,将冬至视如年节。唐杜甫《冬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将冬至看作一年的开始。
 
    冬至节风俗很多,如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吃百味馄饨、献冬至盘和冬至(左米右团)等。冬至食俗,最早见于《晋书》:周嵩母李氏,常冬至饮酒举觞,赐三子。又西晋周处撰《风土记》:天日(即冬至)……粥饘追荫,微纳休昌。意为,冬至阳气归内,食热粥使腹中热,物入易消化。南朝沈约《宋书》也有:冬至朝贺……作赤豆粥。可见,两晋南北朝,冬至节主要以食粥为俗。到唐代,冬至食俗始有变化。据唐李肇撰《翰林志》说:唐学士冬至各有赏赐,所赐食品有:时果、新茗、瓜历,是为经制。还特别规定,冬至日,学士不受朝,而是:俱入进名,奉贺受赐;赴宴赐酒,欢度节庆。
 
    冬至在十一月,农历历书认为:寒气已极,故曰冬至。北宋东京城民俗把冬至看成三大节之一,相当重视,故《东京梦华录》载有: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正因为东京汴梁如此重视冬至,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夜除。习俗亦多仿岁除故事。宋《咸淳岁时记》记载,北宋时,冬至节开封:唐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当时贵家富豪更是求奇,把馄饨做成各种颜色放在金银器中:谓之百味馄饨。《醉翁谈录》亦记有:民间多相问遗,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还有,东京汴人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语。开封俗语: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
 
    在朝廷,百官是日如元旦,朝贺天子,谓之排冬仗,此与民俗重冬至恰好一致。   原作者: 孙玉亮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宋都网(2015-05-25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