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开封

民俗画家张铁军和他的《中原嫁女图》

2013/10/21 15:03:34 点击数: 【字体:

民俗画家张铁军和他的《中原嫁女图》
张铁军正在创作

   
    在民俗画家张铁军的工作室里,中原百姓的农桑活动、民风民俗、儿童嬉戏、江湖百业,一幅幅民俗画卷赏心悦目。仔细品味他的每件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画家那浓郁的怀旧情结,更能感受到画家用他的艺术语言给世人以关注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惊醒。

  今年70岁的张铁军,出生于豫东兰考,从开封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美协工作。在工作期间,他除了对中国画的热爱外,对木版年画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家乡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1979年,他从山东回到了河南,倡导成立了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原民俗木版年画的挖掘整理中。

  “珍贵的民俗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积累,是历史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积淀。”张铁军对中原文化有着独到见解。他的版画作品色彩艳丽,造型优美;国画作品充满生活情趣,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1997年,张铁军应邀赴台湾参加版画展,他所画的民俗人物画,吸引了很多远离故土的人在画前驻足。有一家五口祖孙三代一同参观画展,爷爷指着一幅人物画激动地告诉孙子:“我儿时就是穿着这样的虎头鞋、虎头帽长大的。”

  张铁军说:“民俗是逐渐消失的文化,现代人的生活渐渐会把过去的民俗淡忘掉,我要用自己的画作、用可视性的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一幅《中原嫁女图》在张铁军的心中展现,从说媒、定亲、送彩礼、做嫁衣,到上轿、拜堂、入洞房,他要从画面的每个细节来体现当时的民俗民风,让画面的每个角落都能显现出中原的古老文化。起初,用木版年画来表现中原的婚嫁习俗是张铁军的第一个念头。“但年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夸张,不能真切地反映现实生活。”经过反复思考与斟酌后,张铁军采用了民间传统水墨画和重彩画相结合的形式,他要让这幅作品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

  在农村长大的张铁军,凭借着儿时的记忆和大量的史书资料开始动笔了。画卷定位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原。可是,单靠记忆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走街串巷,去寻找那些如今已难觅踪迹的景象,例如老式的风箱、农村的土炕等,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料,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成了张铁军的老师。2007年,张铁军的《中原嫁女图》终于完成,这幅画长70米,绘制的人物达300余人,创作历时十年之久。张铁军指着画卷中一位手搭红布接亲的人告诉记者,这绝不是随意画上的一笔,这块红布的背后可是有故事的。据多位老人讲,当花轿路过不吉利的地方,它就起到了遮挡晦气的作用,这种接亲的风俗也是在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得到了证实。

  “把中原百姓的精、气、神融入一幅画卷中,要使每一个人都最具代表性。”张铁军下农村一呆便是好多天。他既体会到了真正的农家生活,捕捉到了村民最典型的音容笑貌,也了解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此外,张铁军还认为,中国画创作应该真正立足于传统文化,但对西方现代绘画也要有所借鉴,研究古代和西方现代画家是如何把艺术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中原嫁女图》完成后,在2009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隆重展出,画面上有新娘的娇羞、有抬轿人的张张笑脸,展现出中原人的淳朴善良,使中国传统书画与西洋文化在艺术殿堂交相辉映、完美融合。加之独特的构思,独到的笔墨,独有的艺术语言,画作融入了画家竭力追求人文情趣的艺术灵气,使雅俗共赏的传统民俗民风极具艺术感染力。

  本着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对中原热土的眷恋,张铁军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其组画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做九图》、《鱼乐图》入选新加坡中国艺术周展览;1999年,作品《好日子》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4年,他的年画《抬花轿》获全国金奖,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本报记者 张舒娜 文/图【原标题:民俗画家张铁军和他的《中原嫁女图》】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9年10月2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