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成功作品堪与真品媲美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官瓷是中国瓷器史上抹不去的一页,但因存世作品太少,很多博物馆里仅有历史介绍而没有实物,很多人还未能领略到官瓷独特的美。目前,我正努力填补这个空白。”何世忠告诉记者。如今,何氏父子正以每年千件作品的速度向世人展示着大宋王朝的鼎盛与繁华,也将开封人的智慧与心血散播在世界各地。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制品蜚声世界。北宋官窑虽仅存世19年,但因专供皇家使用,制作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工艺水准为五窑之首。由于官瓷烧造技术当时属于绝密,封于大内,绝不外传,烧造的成品专供皇室,次品全部销毁。“靖康之变”后,其工艺失传已有近千年。以何浩庄为组长的北宋官瓷研究小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仿制成功,其作品堪与真品媲美,制造了一个人间奇迹。而官瓷也在千载之后揭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满弱冠 蜚声千年
北宋官瓷作为国仪之用,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为其他瓷种所望尘莫及。同时,北宋官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朝廷专用,故北宋官瓷向有“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之说,足见北宋官瓷之稀有。因此,虽然北宋官窑存世不足20年,但却流传千载。
近日,记者在何浩庄家见到数十件精美绝伦的官瓷仿品,贯耳尊、贯耳花觚、琮式瓶、螭耳瓶、鼎炉、投壶一应俱全,天青、翠青、粉青、大绿、月下白不一而足,瓷器件件莹如美玉,润若凝脂。“这都是我们烧制出来的珍品,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何浩庄的儿子何世忠随手掂起一个贯耳尊凭几而坐,向记者侃侃而谈。
官瓷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有“贡筐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之说。北宋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何世忠告诉记者:“纹片其实是一种烧制的瑕疵,但敢于把瑕疵显露在外,并使其为瓷品增色,是官窑独有的手法。”
持之以恒 柳暗花明
1980年前后,宋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除官窑外均已相继恢复,唯有官窑难以恢复。何浩庄在这个时候受命担起北宋官瓷试验组组长的重任。这个重大科研项目接下来容易,可仿制起来何其艰难!北宋官瓷烧制技术失传近千年,几经水患,当年的汴京早已被黄河的泥沙深埋于黄土之下,官窑旧址难寻。加之官瓷传世作品极少,想见到真品相当困难……
在名窑佳器之中长大的何浩庄,是个爱瓷如命的“瓷痴”。可面临这项艰巨的任务,打小就见惯了祭红瓶、粉彩、小茶壶等名器的他也犯了难。
要想恢复官瓷,第一步就是寻找官窑的历史资料。何浩庄和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几本现代陶瓷著作。但著作对官瓷的介绍仅限于外部特征的描述,没有原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的介绍。
何浩庄了解到,与北宋官瓷相呼应的,历史上还有南宋官瓷。南宋官瓷虽然不及北宋官瓷精美,但外观十分接近。此时,何浩庄等人从一个美院教授处获得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景德镇可能有仿宋官窑!”何浩庄当即前往。在景德镇,他几乎把制瓷大厂访问遍了,也未能找到生产仿官瓷的资料。一连找了十几天,均没有结果。但何浩庄毫不气馁,继续探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一个清仿官瓷终于探访到了时年80岁的吴昌明。这位生于制瓷世家的老人,其先祖曾任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的督窑官。吴昌明是吴家第九代制瓷传人,能仿官、汝、哥3种瓷器。得知何浩庄千里迢迢为恢复北宋官瓷而来,老人十分动情。经过两天的“考察”,吴昌明决定收何浩庄为徒,并把一张祖传的官瓷秘方郑重地传给何浩庄。就是这张秘方,逐步解开了官瓷神秘的面纱,也让它在千载之后回到了故乡。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揣着珍贵的官瓷秘方回到开封,何浩庄与同事投入实际研制中。
为找到烧瓷原料,何浩庄等人远赴禹州,在深山峡谷中采集矿石。将原料运回开封后,他们马上进行釉料配方研制。要烧出官瓷的裂纹,必须找出胎、釉膨胀系数的最佳差异。何浩庄等人试验了260个配方,每次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1984年,经过近4年260次的试验,官瓷烧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当年6月,北宋官瓷鉴定会在开封举行。当专家步入展厅,看到一件件如脂似玉、精美绝伦的官瓷仿制品时,惊叹开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的冯先铭代表鉴定委员会宣读鉴定证书:“仿制产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官窑作品相媲美!”
北宋官瓷仿制成功的消息顿时传遍海内外,世界为之轰动。何浩庄因设计了北宋官瓷胎釉配方、烧成曲线和工艺流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
子承父业 青出于蓝
北宋官瓷仿制成功了,但因成品率极低以及其他复杂的原因,1984年以后,官瓷烧造技术研究逐渐搁置。
1996年,54岁的何浩庄选择离职,在北郊租场地建起了窑厂,继续自己的官瓷研究事业。何浩庄与儿子、儿媳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多种官瓷的器型,丰富了官瓷的种类。其烧制的官瓷作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河南民间工艺美术金鼎奖等多种奖项。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浩庄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把技艺传承下去。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儿子何世忠、儿媳胡利民已经把官瓷艺术继承了下来。何世忠不仅深得父辈真传,在品种研发、鉴赏水平和市场运作上更是青出于蓝。他把官瓷的品种由几十种研发到数百种。目前,43岁的他已是宋瓷领域的翘楚,连续8届担任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评委。
“官瓷是中国瓷器史上抹不去的一页,但因存世作品太少,很多博物馆里仅有历史介绍而没有实物,很多人还未能领略到官瓷独特的美。目前,我正努力填补这个空白。”何世忠告诉记者。如今,何氏父子正以每年千件作品的速度向世人展示着大宋王朝的鼎盛与繁华,也将开封人的智慧与心血散播在世界各地。【原标题:何浩庄:千载之后揭开北宋官窑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