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走进焦作 >> 印象焦作 >> 浏览焦作

源远流长的武陟武术

2013/9/29 11:43:13 点击数: 【字体: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陟地处中原,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武术文化长盛不衰。武术种类、流派群星荟萃,习武之风代代相传、遍布各地。

  清朝同治初年,武陟杨梧槚村武术大师吴学、吴义撰写的《增补枪法大全目录》序言中说:“伏自三皇治世,五帝开基,并无干戈器局,太昊始,初分文武,蚩尤氏诸侯兴伐,力大为勇,拳击将卒。老子见奇妙,借动五行生克之论,炉中造化军器诸般,共十八般妙法,唯有枪法居首,余皆为次之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武术。据小董村民间传说考证,武陟县在汉代时期就有了十分成熟的武术。

  据博爱县王安民所著的《王堡枪源流考》记载:“王堡枪始传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授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公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也。据碑载,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明万历八年),享年九旬有九而卒(即清康熙二十八年),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城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该文还将王堡王氏与唐村李氏的关系以及王仲锦向董秉乾学习枪法的经过作了详细的说明:“仲锦公唐村李氏乃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祠,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留客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遂传技于公。”此段文字说明,王堡神枪法是武陟董氏枪法的传承,是武陟人董秉乾传授的,同时说明,在明朝,武陟的武术已很盛行。

  西陶镇东张计村,郝家家谱记载:“郝氏先祖郝羽中,字平远,幼小勤学苦练,刻苦用功,在清乾隆年间中武举,钦赐国子监学正。被皇帝恩赐翰林,参朝议政和指挥官吏练武,防身健身。因其动作刚猛,简捷实用,取名致命拳。”此文说明,在清代,武陟的武术已经进入了宫廷。

  清末民初,武陟的武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东小虹有猿仙通背拳;东马曲、小徐岗有大洪拳;东张计村有致命拳(护身拳);东张村、宁郭、李后庄有斜串锤拳;杨梧槚村、傅村、三阳有关公长拳和岳家枪;东石寺村有阴阳八卦拳和遍及城乡的赵堡太极拳等,五花八门,星罗棋布。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武林高手和民间关于他们的传说,如王李庄回民神腿妙掌马万生,九节神鞭马连华,二铺营睡轻床(两根木桩上睡觉)的杨士孝,会水牛大闭气被活埋后仍能钻出逃生的武林奇人孟庆文,杨梧槚村神枪吴学、吴义,东石寺村只一锤的李维桢,东马曲村南京打擂夺魁的张文通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动人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武陟县卷》就记载了一些他们的传说,如《武林侠士马万生》、《九节神鞭马连华》、《杰出大侠杨士孝》、《斜串锤的传说》等。

  武陟广大乡村习武成风,每年乡村庙会、行水和乡镇县城的文艺会演,武术队都占很大的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习武之风尤为盛行,据1993年出版的《武陟县志》记载,当时几乎村村都有武学,习武时间多在冬春农闲之时,集中演练和表演则集中在春节和庙会期间。谢旗营、陈小段、蒯村、小徐岗、东石寺、东马曲、三阳、朱原村等村尤以拳术高超、世代相传而著称。目前,流行全县的拳术有六七种,各种器械有十几类,影响较大的有大洪拳、八卦拳、长拳、太极拳等。武林高手为使武术后继有人,纷纷兴办武术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武陟县有十几所武术学校。 □薛更银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焦作日报(2011-03-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