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辖区温县、沁阳、武陟、孟州)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地域特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即以药材道地、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
有史料表明,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举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向周王室朝贡,周王室用后大悦,赞其为“神物”。从此“四大怀药”成为历朝贡品,一直到清代还岁岁征收。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温县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 这里的气候环境“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喜温暖,耐寒冷,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寒,喜湿润,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四大怀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就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佳。”
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怀药产区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壤试种怀药,结果以失败告终。上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等人先后从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回本地种植,不想在怀川土壤的滋养下,时间一久,太谷山药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品性,增加了药性,从而成为怀山药的当家品种。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曾经向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怀山药,结果引种后品种退化,药性大减,不得不反复来焦作引种。由此得知,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沁阳市志》(1993年5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中记载:“历代商人先后通过丝绸之路,将怀药传入西亚和西欧诸国。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又将其带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外国医药学家和药商出于钦敬四大怀药的药效,就以其产于中华大地而称之为华药。公元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再次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和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