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主要道具是小车。一般由木头制成独轮车架形式,覆以黄布,两边绘上车轮。表演时,一人钻到小车当中,将小车挂到肩上扮媳妇。后边一人双手握把手推车,与大家一起表演。老旦、相公、丫鬟等使用的道具有拐棍、折扇、手帕、拂尘等。伴奏乐器有锣、鼓、镲、板子、梆子、板胡、二胡等。
哼小车演唱的曲调多为古老的民间小调改编的经调,分为魏调、凤阳歌调、上河调、下河调、寿州调等,曲调悠扬,优美动听。伴奏以锣鼓为主,有些演出也有文场乐器伴奏。哼小车的剧目有几百出,如《王青山探母》、《王妈妈探病》、《俊英下楼》等,多为折子戏,内容多以家庭生活、人伦常理的民间故事为主。
哼小车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融歌舞为一体,亦歌亦舞,是罕见的中原民间舞蹈,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敦睦厚重之风,是研究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始材料。哼小车独特的唱腔、古老的曲调以及它介于民间舞蹈和成熟戏曲之间的特殊形态,具有文化多样性意义,也是研究中国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发展的重要素材。
哼小车解放前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流传很广。在某些村庄,如冯丈村、宋庄等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表演,是群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文化大革命”后,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冲击,哼小车迅速衰落。很多村庄的哼小车演出逐渐停止。目前,仅剩冯丈、傅村、南宋庄、安庄、前赵村等少数村庄保留了哼小车,并且仅限春节时演出。
担经扑蛾是经担戏的一种,建国前有十二路,现在仍然坚持活动的只有三阳乡杨梧贾村。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书生黄童进京赶考,庙中做梦,白蛾仙姑点化了一篇文章,结果他考中了,就挑着经书,拿着纸蛾,到庙里还愿。演出的人物有书生、大姑娘、二姑娘、公子、和尚、巫婆等。演出开始,先跑场子,变队形。除和尚外,基本舞步相同,书生担经挑,手摇蛾铃,公子托鸟笼,手拿扇子,拐和尚甩佛珠,老巫婆敲打木鱼、铜铃。开场之后是“游会”转圈子、跑八字、掏六角形花,接着是反推磨。一个人领唱,两个人对唱,众人合唱。第三场是“扑蛾”,书生向姑娘传情求爱,浪荡公子离间挑逼,拐和尚恶意戏弄,老巫婆指手画脚表示反对。第四场是姑娘终于回到了书生的身边,书生领唱“攒号”。结尾是姑娘随书生下场,丑角压场搞笑。唱腔由寺庙经雕演变而成,间有夯号应答。
《担经扑蛾》1985年经武陟县文化馆冯其祥、李祥吉等人抢救、整理,获河南省文化厅一等奖,被编入《全国民间舞蹈大系》和《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作者:孟 丹 王光先 薛更银【原标题:武陟民间小戏哼小车与担经扑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