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焦作

沁阳民间艺术

2013/11/14 10:36:29 点击数: 【字体:

 
    沁阳民间文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计有各种社火、鼓乐曲艺、焰火灯棚、民歌民谣、谚语、歇后语等10多种。
  
    社火: 沁阳称“故事”,系主要传统民间文艺活动之一,始于何时不详。明清和民国以来,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其它重大喜庆日子,各村镇都要组织文艺演出队,表演各类故事。诸如龙灯、狮子、老虎、彩车、旱船、高跷、海蚌、高台、背装、二鬼扳跌、霸王鞭、撬杠、钉缸等近20种。解放初,又引进秧歌等。50年代初,彻底翻身作主人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城乡人民, 每逢传统节日和欢庆胜利, 都要演出各种民间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故事被视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禁止演出,城乡文艺活动一度冷落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民间故事重新活跃起来。自1981年起,每逢新春佳节,各乡村、街道的文艺演出队,都要走街串村,竞相表演老虎、狮子、龙灯、高跷、秧歌等各种民间故事。正月初十至元宵节,各村、街文艺演出队,以乡为单位,相继进城表演。近年,山王庄的龙灯和邗邰、马坡的老虎表演得尤为出众。
  
    鼓乐曲艺: 清末民初,城乡建有普庆会、义乐社、同乐会等民间文艺组织。每逢佳节、庙会、婚丧和寿日,都要设摊围桌,吹拉弹唱。特别是农历七月二十日高台寺庙会,都要赴会义演三天助兴。因演唱者围着桌子演唱,俗称“围鼓圈”,也称“海神班”。管弦乐有:尖弦、胡胡、二胡、唢呐、三弦和箫、笛等。
    
    打击乐有:边鼓、大鼓、大锣、小锣、钹、梆等。日军侵占沁阳后,民间吹拉弹唱日渐冷落下来。解放后尤其是建国以来,民间古乐,曲艺又获新生。50年代和60代初,城乡有许多唢呐班,曲艺队,每逢婚丧寿日,多应邀前往吹奏说唱。进入80年代,唢呐吹奏多增添表演唱,更为吸引观众。
  
    焰火:起源于西向乡西向镇,系一种观赏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始于何时不详。最初,在制作鞭炮中,常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为祈祷平安,春节期间常在神前烧香、放炮,藉酬神功。后逐渐演变为燃放焰火,并流传于全县各地。民国年间,西向、山王庄、木楼等地,多于重大节日和主要祭日燃放焰火,以增加节祭日欢乐气氛。新中国建立后,国庆十周年, 二十周年、 三十周年,先后在西向北坡、沁河滩、县人民广场燃放大型焰火,欢度国庆。焰火分辕门、牌楼、老杆等花样,上面安装有鞭炮、礼花、起火等。点燃后,火树银花,蔚为壮观,届时远近各村男女老幼往观者甚多。 
  
    灯棚:也是沁阳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起源于何时不详。清代和民国时期,木楼、王召等地定期举办灯棚,欢庆佳节。木楼每12年举办1次,时间在元宵节后十七、十八、十九3天。共有彩棚8座,高数丈,搭木架,饰以彩绢,绢幕后夜间点燃蜡烛。棚内张设红缎宫灯彩屏多幅,上绘西游记故事或洒金颂词,并陈设古玩珍宝,神位前设置香案祭器,上悬各种宫灯,并有3台大戏助兴。周围远近数10里村社,都备有乐队和香烛供品,前来祭神。夜间灯火通明,彻夜不熄,尤为壮观。民国24年举行后停办。王召也于正月初八火神庙会举办过灯棚。建国后,旧时灯棚逐渐变为灯展。从1981年到1989年,县城每年元宵节举办灯展,东西大街两侧,布满各式彩灯。届时,城乡居民前往观灯,欢庆佳节。【原标题:沁阳民间艺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