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的花鼓戏与湖南的花鼓戏是一脉相承的,有一曲湖南花鼓戏改编的歌曲《浏阳河》,如今妇孺皆知。博爱花鼓戏里的小尼姑思凡调与《浏阳河》极为相似,这说明博爱县的花鼓戏与湖南的花鼓戏是血脉相通的。博爱县的花鼓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直接来源于湖南花鼓戏班,是湖南的花鼓戏班来博爱演出时流传下来的。二是杜盛兴的伙计在湖南做生意的时候学来的。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不大可能,因为湖南花鼓戏只是湖南的地方小调,千里迢迢到博爱这个地方来演出,存在着演出成本和语言障碍等问题,所以他们不大可能直接到博爱演戏,将花鼓戏带到博爱。
杜盛兴的伙计们将花鼓戏带回博爱来的可能性确实很大:一是从流行的地域看,在博爱花鼓戏主要流传在坞庄、齐村、内都、张茹集等村庄。这几个村有两个中心,一是以坞庄为中心,如齐村、内都都在坞庄附近。二是以刘村为中心,如张茹集就在刘村附近。坞庄是杜盛兴的发祥地,刘村是协盛全的发祥地。杜盛兴、协盛全都在湖南有很多生意。10多年前,笔者在博爱县财政局任办公室主任时,财政局看大门的老人李珍宝,曾是协盛全驻在湖南做生意的店员,在寂寞时也会哼几句花鼓戏。由此看来,花鼓戏是由杜盛兴、协盛全的伙计学自湖南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博爱花鼓戏继承了湖南花鼓戏的调式有10多种,主要有十字调、剪剪花、寿州调、两句半、小尼姑思凡、上河调、下河调、混江龙、满江红、跌落金钱、刮季风、山坡羊、爬天桥等,主要曲牌有游访、小开门、风摆柳、跌断桥、金转转、小撑船等。花鼓戏唱腔委婉,质朴清新,风格独特。
博爱县的花鼓戏虽学自湖南花鼓戏,但是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一是演出形式的改革。把花鼓戏融入博爱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如撑旱船、踩高跷、背桩等街头艺术表演形式,不设道具,服装简单,适用于街头故事、水事、庙会等的场地移动多、变换迅速的特点。二是乐器、道具、服饰的改革。新增了板胡、二胡、唢呐、月琴等具有博爱地方特点的乐器。三是行当改革。参考博爱豫剧、土二黄等戏的行当设置,将花鼓戏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四是改变了湖南花鼓只演小戏的历史,将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成《观牡丹》、《打渔杀家》、《蝴蝶杯》、《小二姐做梦》等折子戏,搬上了大戏曲舞台。五是培养出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员,如来会文(花旦)、庞永和(花旦)、来守运(小生)、杜振邦(花旦)、刘尚英(小生)等,他们所演绎的故事唱起来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特别动听。
博爱花鼓戏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多次的自然灾害,著名的演员也损失不少。除了这些,花鼓戏与博爱的民风尚有不协调的地方。花鼓戏细腻、哀婉,与博爱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也存在差距。所以,到全国解放的时候,博爱县只剩下坞庄一个村的花鼓戏剧团。1978年杜振邦等人酝酿成立花鼓戏剧团,因“和者寡”而未能如愿。但是,老的花鼓戏迷仍没放弃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在闲暇时也会把花鼓戏当做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小插曲来哼唱演绎。一个文化载体的兴衰存亡,会受一种藩篱的限制,但是,如果通过改革打破了这个藩篱,这种文化就会起死回生。我相信博爱的花鼓戏也会如此。魏美智【原标题:博爱县的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