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观董永墓的时候大家有一种自豪感。原来仙女下凡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家乡。回来以后,为了更好地了解董永的传说,我又专门到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为汉代董永行孝的画像石,两千年来演化出多种版本。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都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们都说董永的传说就发生在他们那里。到底哪里是正宗呢?根据现有史料考证,武陟县是董永的传说的源头。根据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汉末董卓作乱,董永之子董琢因与之同音,为避祸乱董家人南迁到湖北安陆、湖南永州、江苏丹阳和安徽等地,各立董永墓为祖坟。”至此,武陟董永的后人在全国各地都将现居地当作董永的传说发源地。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董永是东汉初期孝子,光武帝刘秀以河内(今焦作地区)为兵源粮草基地,攻占洛阳称帝,武陟县是其行宫所在地。他颁诏“举孝廉”时,对江南、西北等地,实际上鞭长莫及。怀县令董宣以其职责和权利,也只能在怀县(今武陟)推举董永。司徒蔡茂是武陟蔡庄人,在皇上行宫不远处选一个孝廉,显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于是他与怀县县令董宣共同举荐董永卖身葬父之孝行。刘秀听后大加赞许,召见董永,封其为孝子,并于农历十一月初十下旨褒奖董永为天下孝子之楷模。自此,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 中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记载了七仙女配董永的故事,意在突出善有善报,于是“天仙配”的故事传扬四方,董永孝行名传九州,流芳百世。
董永生于公元前14年农历二月初三,父亲董秀,会打铁铸造、木工制作,住在武陟大董。大董村被沁河冲毁后,迁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时候,其母亲不愿受恶人欺压自尽而死。其父一根扁担,挑着董永和行李,逃难到山西高平,打铁为生,董秀手艺好,为人忠厚,很受当地人欢迎。在高平住了几年,还给董永找了后娘,母子感情也亲如骨肉。后来到长安居住。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长安动荡不安,其父又生了病,萌生归意。其父携带妻儿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后病故。当时董永才十二岁,心里非常悲痛。村里人见他们家太穷,愿意出力帮他把父亲软埋了,但年幼的董永非常孝顺,说父亲当了一辈子木匠、铁匠,死了连口棺材都没有,做儿子的宁可自己当“磨道驴”,也要自己给父亲买棺木下葬,奉养继母。从小董村往东有个付村,付村有个财主,人称付员外,在小董集镇上有商号。经商号老板说合,付员外买棺材帮董永埋葬了父亲,董永便到付家终身为奴,当推磨工。当时付员外家的石狮、石马和董永用过的石磨、石碾至今还在。
从此,每天天不亮,董永就起身往付村打工,晚上提着饭罐回家照顾继母,时间久了,在田间走出一条小路。种田人虽爱惜土地,但因为董永在行孝,很受感动,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来。就连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动了,早上向东倒,晚上向西倒,不绊董永的脚。董永卖身葬父,自己当“磨道驴”,还早起晚归照料继母的故事越传越远,感动了朝廷,感动了上天,并感动了王母娘娘的一个女儿七仙女,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处下凡后,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呼风唤雨,与董永在槐荫寺的一棵大槐树下相遇,七姐说无家可归,要与董永成亲。董永说自己卖身为奴,娶不起媳妇。又说没有人证、物证不敢相攀。七姐说愿意跟他受贫寒,便以槐树为媒,土地为证。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爷现身作证,老槐树开口说话。于是老槐树开口说他们是前生姻缘,给他俩当媒人,董永和七姐便在槐树下成亲。
七姐要为董永赎身,付员外百般刁难,让七姐在三日之内织出黄绫百匹,给的却是乱丝。七姐焚香,求助于众姐妹,一夜之间织好了一百匹花团锦簇的黄绫,换得董永的自由,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刚够百日,玉帝发现七姐下凡,差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庭。七姐临别已有身孕,约定一年之后在他们相逢之地送还他们的孩子。第二年董永抱回了自己的儿子,无法圆满的故事终于有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由于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盛载了太多太多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所以魅力无穷,长盛不衰,永远都是那么深入。
七仙女与八月十五的传说
话说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回天宫后,给董永留下了一个儿子——琢儿。董永带着琢儿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活了下来。转眼琢儿已长到五六岁了,琢儿看到其他孩子都有娘时便问董永:“爹,人家孩子都有娘,我咋没有?我娘呢?”董永面对儿子的问话无言以答,只好暗自垂泪。
后来,琢儿从街坊邻居的谈话中,知道了自己爹娘的一些传说。于是他便来到那棵槐树下,哭着对槐树说:“槐树仙,当初是你做媒,我爹我娘才结成夫妻,才有了我。而如今我却只有爹没有娘,没娘的孩子苦呀!槐树仙,求你帮帮忙,让我见见我娘吧?”
琢儿天天来到槐树下哭诉,时间长了终于感动了老槐树。一天老槐树对他说:“孩子,你想见你娘并不难,只要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圆时,你站在月光下对着月亮哭诉,就能见到你娘了。”
琢儿就按照槐树的话,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都会站在月光下,抬头仰望着一轮圆月,边哭边说:“月亮仙子,求求你,让我见见我娘吧?月圆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没有娘,我们全家无法团圆!”
嫦娥也被琢儿的真心感动了,她想自己当年偷吃仙丹飞上了月宫,却与自己的郎君后羿只能天地相隔,无法团圆,她只能独自守着广寒宫,默默地思念亲人。她理解一个人失去亲人的痛苦,于是她决定帮助琢儿。
嫦娥悄悄找到了七仙女,告诉了实情。七仙女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自从她回到天宫后,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孩子,思念着董永,她多么想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呀!
嫦娥和七仙女商量,每年八月十五晚上,趁天庭忙着过中秋佳节,天兵天将防守松懈时,让吴刚下界把琢儿背来广寒宫中与七仙女相见。
从此,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琢儿在吴刚的帮助下,都能到广寒宫中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母子相见,自然十分亲热,说不完的心里话,流不尽的相思泪。众姐妹也悄悄飞到广寒宫,来见自己的小外甥,并给琢儿带来了礼物。有天庭的核桃、柿子、红枣等仙果。嫦娥还拿出了自己酿的桂花蜜让琢儿品尝。七仙女在桂花蜜里拌些核桃仁、枣仁、柿子肉做成馅儿,又照月亮的样子做成甜饼,让琢儿带回人间。
不料,他们只见了几次面,竟让玉帝知道了。玉帝一怒之下,下旨让吴刚在月宫里砍桂树,永远砍下去,一步也不许离开。这样一来,吴刚就不能下界背琢儿了,母子俩又天地相隔,伤心落泪,思念无绝期。
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董永就会按照七仙女的做法,也用些核桃仁、枣仁等做些圆甜饼。父子俩站在皎洁的月光下,手捧甜饼仰望圆圆的月亮,呼唤着七仙女,盼望着她下界来与家人团圆。周围的乡亲们很同情他们父子俩,便也做些甜饼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起手捧甜饼,站在月光下,企盼着七仙女下凡来与亲人团圆。
因甜饼的样子像月亮,所以就叫“月饼”。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了。
董永学医的传说
在武陟还有一传说,说董永老来时,叶落归根,回今武陟城西一十六公里小董村为乡亲治病行医,分文不取,病好后主动择日采中药回报,董永以治病不图回报传方圆百里,民生鼎沸,董永夜以继日治病救人,卒于家中,方圆百姓幕临感恩,以帽取土堆于董永墓前,至今近2000年,后人追忆不断,各地子孙回后,建董永墓分各地至今.....
董永传说起源小考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仙女张七姐是神话人物,无可稽考,董永却是历史人物,能够考证。据《姓氏考》姓氏溯源,董、杨、冯同宗,起源于河南新郑,距武陟不足100公里。董氏宗庙号“良史堂”,良史堂尊崇的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晋国史官董狐。据《春秋》记载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形成了我国的史学传统。武陟大董、小董的董氏家庙,明代以前叫“良史堂”,明代以后改为“北岳庙”。武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地处郑国、晋国之间,小董入自称良史董家,是董狐后人无疑。董永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中千古流芳的大孝子。汉末董卓作乱,因与董永之子“琢儿”同音,为避祸乱,董永后代南迁到湖北安陆(今孝感)、湖南永州、江苏丹阳和安徽等地,逃出董卓的影响范围,各立董永墓为祖坟,仍称良史董家。明成祖三洗河南怀庆府,主要针对的是董家。在血洗之前,重修小董良史堂,捐资铸造的铁钟上有董家数百户,只有三户姓孙的,刚从山西移民到小董。血洗怀庆,董姓人家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被迫改姓孙、付。小董没了姓董的人家,直到近代才有儿户恢复董姓,自称董永后人。“良史堂”改为“北岳庙”,但是仍然供奉董永的牌位,“汉孝子董大夫之神位”为明清旧物,现藏于小董村孙国兴家中。逃出去的董家人散布各地,立董永墓,讲七仙女的故事,也说自己是“良史堂董家”。其实追宗溯源,考究到春秋秦汉,各地董家都是董永家人。所以,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源头在武陟小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