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文章

文庙重回人们的记忆 唤起人们对儒家的认识(2)

2013/12/17 10:08:19 点击数: 【字体:

  河南四文庙中,郏县文庙自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创建,至清乾隆年间,12次在原址上重建,仅明清两代就大修、增建、扩建10次。

  汝州文庙也是经历代多次复修,有关清朝的修建情况记者找到一段较完整的记载:自1741年至1826年,85年时间里,时任州守(姓名无考)重修大殿,未完工州守调离,工程停工,变成“烂尾楼”,一搁置就是60多年。之后州守仇汝弼想完成,刚动工,就提拔了,他的继任者熊常醇,倡导全城百姓捐款,一年修复,重建大成殿、东西庑、启圣宫、明伦堂。将近十年又一任地方官再度重修。12年后董大醇再次重修。

  汝州修庙透露出的信息是:修庙不完全是官方资金,有时钱实在跟不上,也会发动大家捐款。虽然文庙是官庙,照规矩它的“修建、守护、供应是国家和官府之事”。

  在手抄本《太康县志》“祠庙类”里,记者查到这样一段话:(文庙)汉始建,隋唐因之,元末兵毁。明朝洪武三年,知县王辰建。永乐二年,知县方享重修。宣德二年,知县刘睿重修。景泰年间,知县崔寿重建殿、庑、戟门。成化七年,知县王徇修。弘治十三年,知县杨溥建棂星门。弘治十六年,知县左经修正殿,增建两庑三十六间,塑先贤像。正德十年,知县郭世荣修棂星门。(标点为记者所加)

  在《太康县志》“学校类”里,记者也看到同一段话。这是对的,庙学合一,知县们修建时是把两者一起修了,只是《县志》记录时作为“祠庙类”和“学校类”重复记录。

  《太康县志》透露出的信息是:提倡修庙是件能上志书、能露脸儿能出名的事,算是“政绩工程”,历任地方官员相当乐为。

  太康文庙建国后易主多次,1974年以后,它的两个大殿被太康县道情剧团占了。大成殿变成了排练场,民间小调回荡在文庙里。

  太康县道情剧团退休的王先生、杨先生告诉记者:“1966年‘破四旧’时,有造反派拿着家伙儿去扒大殿,剧团的人拦在门口:‘不准扒,你们扒了,我们住哪儿?’剧团里的人会武把子(武术),别管真的假的,一撑劲房子保护住了。”

  洛阳河南府文庙的修建历史记载十分简略,据推测始建年代金、元时期。宋仁宗时诏令改为西京国子监,元时毁于兵火。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河南府(治洛阳)奉诏重建,地址在城内东南隅现在文庙所在位置,明代文庙曾修建过三次。清朝也曾重建。

  2006年7月下旬,记者看到的洛阳河南府文庙建筑群,几乎都是三类残损,戟门在“局部落架,挑顶修缮”,东、西掖门“局部挑顶维修”,大成殿和明伦堂“落架修缮”。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高昂的修缮费,对此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主任李信中认为:“(文庙)极具观赏和旅游价值,保护性修复以后,会和老城别的景点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完整的文化景观体系。”记者在李信中主任提供的《关于申请将洛阳市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纳入“十一·五”规划的报告》中,看到包括河南府文庙在内8处文物景点和4处民居的改造投资估算,投资甚巨。报告得以审批后,老城区将再现明清风貌,洛阳河南府文庙也会和谐地融入这片灰色调的空间中去。

  儒学现代“新”解

  文庙借“精神魂魄”重回记忆

  历朝历代不断复修的文庙,以物质的形式顽强地一次次重回人们的记忆中。而文庙的精神内核则是孔子与儒学,舍此,文庙只是一座空城。

  因了孔子,才有儒学,才有文庙。因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有“庙学合一”的文庙根脉。因了普设文庙传播儒学,才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才推动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封建国家的形成和文明进步,并影响至今,形成了今天在世界上有鲜明特色,又生机勃发的“孔子文化圈”。

  所谓“孔子文化圈”,曾在2005年9月28日,通过媒体有过一个直观的展示。央视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2005全球孔庙联合祭孔》,曲阜孔庙是主会场,全球各地包括美国、德国等地另有12个分会场,祭孔仪式通过中央电视台全球直播。

  据史料记载,儒学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朝鲜。公元一世纪进入越南。公元三世纪左右传播到日本。日本最早的学校,所用教材大多是儒家学说的古典,大学者伊藤仁斋认为《论语》是“宇宙第一书”。

  儒学思想于公元十七世纪远播欧洲,在欧洲形成长时间的中国文化热,并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美国汉学家顾立雅认为:儒家哲学对法国大革命民主理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并以此为媒介,间接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新引起重视,得益于亚洲的崛起。人们普遍认为,东亚经济发展成就的背后,有着东方文化的积淀和支撑。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在《日本成功之路》中研究并归纳了“新儒教”与东亚国家经济成功的关系。日本著名企业家涉泽荣一认为,应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加《论语》的基础之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荣照提出了儒教精神促进了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观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儒学进一步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2006年3月,美国《新闻周刊》将孔子作为封面,指出中国正在向世界推崇古代先哲提出的“和合”思想。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

  对于儒学的复兴,也有反对的声音出现。《新京报》载文,认为祭孔“勃兴”可能产生逻辑文化霸权。河南大学文学院王利锁教授认为:“对孔子主创的儒学,要辩证地分析,其中的纲常理论在现代化背景下,在主流社会中找不到生长机会。但孔子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关于文化教育、关于‘仁者爱人’的超越的伦理思想,仍然有普世作用,有些还可以直接拿来做指导。儒学的核心,在‘中庸’,在‘和’,这也反映出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过程中,价值冲突的爆发,人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根据,一些解决办法,讲求和谐的孔子,正合所需。” (全文完)

  编后

  评选国学大师、创办国学研究院、兴办国学学堂、修文庙祭孔子、穿汉服行成人礼,如今,人们对国学、孔子似乎格外热情,国学复兴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因出生时父辈、兄辈们正在“破四旧”,加上自己不好学,对于“四书五经”等国学典籍,我也是在上大学学了汉语言文学后才有所接触。如今,因为《厚重河南》,也因为编辑这一文庙系列,我对国学、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一点儿的接触和了解。

  最早的国学应该是指国家及官方的学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有学者把它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国学的复兴势所必致,但国学复兴不应该只是形式的复兴、学术的复兴,而应该是吸纳国学的精粹,并将其融入到国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里面去,这才是根本。【原标题:“河南古代文化地标”——文庙系列之六 文庙重回人们的记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8月1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