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文章

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

2012/12/30 17:40:41 点击数: 【字体:

 
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
资料图片
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
资料图片

    官会响锣是项城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在当地影响极大,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官会响锣历史悠久,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于清初,其产地在项城市的东南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官会原名“荒芜店”,位于项城市南部,距县城二三十公里,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就是这个十年九淹的偏僻小镇荒芜店,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体察民情,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官员到此迎接。路过官会这个地方,当地有个很有名气的秀才叫王子由,把锣和舞连到一起,精心组织了一套大锣的演奏及表演,集合了几十名打锣艺人,用响锣舞来欢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官员们的支持和认可,乾隆也非常高兴,从此官会响锣便流传下来。
    至此,响会锣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荒芜店也因当时百官相聚改名为官会镇。
    数百年来,官会响锣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一直活跃在豫东广大农村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活动中,深受群众的喜爱。
    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锣,但打法分为几种,具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七点锣的节奏四慢三快,为老百姓红白喜事时所用。九点锣的节奏六慢三快,为县级官员所用。依次还有十二点锣、十四点锣、十六点锣和二十四点锣。而二十四点锣当时就是为迎接皇帝所准备的。官会响锣以铜锣为道具,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传统官会响锣表演形式有“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准背靴”、“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张果老倒骑驴”、“老鳖围窝”、“小两口亲嘴”等多种套路。形象逼真,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锣阵也有大有小,最小的两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 60多人。
    1998年,官会响锣受到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多次深入官会采访搜集,挖掘响锣资料。他们在传统官会响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创新,增加了大鼓、铙、镲,制作了龙头、龙尾等道具,演员少则几十人,多则100多人,锣鼓乐声气势恢宏,灵活多变,既能粗敲,又能细打,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表演人员在鼓点的变化中时而演奏、时而舞蹈,队形变化多端,如蛟龙上下翻腾,达到了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气势雄伟,十分威风,被群众称之为“锣龙”。
    官会响锣的表演中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官会响锣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2007年,官会响锣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官会镇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并在当地戏校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原标题:声震古今的项城官会响锣】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时间:2012年01月11日  作者:朱歌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