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文章

梨花盛开说大鼓

2017/4/6 14:09:22 点击数: 【字体:

梨花盛开说大鼓

济南泉城路《老残听曲》塑像

    又是一年好风景,江南梨花白胜雪。让我想起了一条流传已久的灯谜,谜面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要求打一曲艺名称。谜面出自唐代岑参的七言古风,下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按照承上启下的猜射法门,谜底是“梨花大鼓”。“大鼓”,在这里可别解为花蕾怒放之意。

    作为击节乐器,大鼓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最初用于军旅和祭祀,后来用于歌舞与曲艺。作为传统曲艺形式,大鼓至迟于汉代就有雏形,宋代开始兴盛,明清时期则遍布市井巷陌、勾栏瓦舍,走进深宅大院、宫廷王府,并涌现出一批技艺卓绝的鼓书艺人。“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这首题为《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短诗,正是鼓书艺人巡演乡间的真实记录。《红楼梦》里贾府举办节庆寿诞娱乐活动,也曾出现过说书艺人的身影。

    作为鼓书、鼓词、鼓曲的大鼓,种类繁多,数以百计,多以地域命名,几乎每个省区及文化古都均有。也有以配器和调式特色命名的,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铁板大鼓、京韵大鼓、五音大鼓、清音大鼓等。历史悠久并已定型的鼓书,大都列入国家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花大鼓,亦称山东大鼓,是流传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曲艺形式,被称为“北方大鼓艺术之母”。梨花大鼓原名“犁铧大鼓”,犁铧乃耕地所用的光洁铁片,与梨花无关,更名出自文人的雅兴。梨花大鼓的配器,除了伴奏三弦外,还有两件击节乐器:一架羯鼓和两枚梨花简。说唱艺人左手拿着鼓槌,右手指夹持着半月形的梨花简,敲击起来叮咚作响。早期的梨花简用的是犁铧碎片,所以称为“犁铧大鼓”,因犁铧二字不够风雅,经文人雅客推敲琢磨,遂取其谐音,美其名曰梨花大鼓。那两枚原始的犁铧碎片,后来就被精钢打制的梨花简取代。山东快书表演者手中的鸳鸯板,也是从梨花大鼓所用的梨花简借鉴而来。

    梨花大鼓的唱词,初期为单一的方言小曲,逐渐演变为有说有唱有板式的中篇套曲,后来又趋向只唱不说的短篇曲目。香港有部喜剧电影叫《看见你就笑》,序幕一拉开,邓丽君扮演的小桃红登场,演唱的就是梨花大鼓。在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刘鹗(字铁云)以其亲历,写下了“明湖居听书”一节,区区两千五百余字,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场面描述得绘声绘色,出神入化,即便今天读来,仍觉得如临现场,为之叫绝。

    书中先后出场的舞台姐妹黑妞和白妞(即王小玉),历史上实有其人。据清代《旧学庵笔记》《历下志游》《蘖坞诗存初稿》等书记载,王小玉生活在同治到光绪年间,乃山东临清一代走方艺人,后来辗转济南,于大明湖畔明湖居献艺,走红后名噪数年,被誉为“红妆柳敬亭”。柳敬亭是明清著名说书艺人,可见人们对小玉评价之高。

    刘鹗先是交代了明湖居大戏园子的格局和座无虚席的拥趸之状,尔后又几笔带过三弦开场的情状。一番铺垫之后,叫座的人物便出场了。书中写道,弦声稍息,帘子里走出一位十六七岁女孩,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当口,台下有位新听众以为这就是白妞了。旁边的老听众悄声对他说,这是白妞的妹子黑妞,她的曲儿都是白妞教的,比白妞不知差多远呢!黑妞的好处,他人说得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他人说不出,学不到。刘鹗的一番铺陈,历来被书评界引为经典。而他对白妞演唱技巧的描述,则更加精彩绝伦。

    大半辈子走来,读过的艺术鉴赏多矣,能将说唱艺术之美,解说得如此通俗,如此神奇,以有形的比拟来摹状无形的音韵,于可感的体悟中领略声腔之妙,堪称鲜有其比,无出其右。就在我写出这一片段之时,获悉刘鹗的《老残游记》在俄翻译出版,相信这部被周汝昌誉为“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的近代名著,必将会给俄罗斯的读者带去鲜活的审美体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