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器队的表演分为整响和半响。整响从白事的前天晚上开始,一直表演到午夜,白事当天照演不误;而半响只在白事当天表演。但最精彩的,是请两班整响对着表演。
响器队一般由五到六人组成(整响往往超过十人),一人吹唢呐,两人吹笙,一人敲梆子或拍铙钹,一名女演员负责演唱,一名二胡手在演唱戏曲时负责伴奏。唢呐手是整个响器队的灵魂人物,也是最忙碌的:他左手拿着唢呐,右手小指上挂着锣槌,面前还平放着一副小铙,时而吹奏,时而敲锣,时而拍铙,忙得不亦乐乎。于是衍生出一句跟大忙人开玩笑的话来,“比吹响器还忙啊!”
响器队的表演场地过去很简单,只是在平地上放两张桌子、几条长凳。现在则有了专门的舞台,搭建在事主门前的大街上,高高的,跟小戏台子一般。如果请两班响器队表演,就对着面搭建两座舞台,观众聚在两座舞台之间,可以“左右逢源”。
响器队的表演有两次高潮,一次是晚间的表演;一次是中午宴席上的表演,叫做“吹席”。开始的时候,唢呐手先吹奏几曲凄婉哀伤的曲子开场。接着,花样唢呐、戏曲、小品、魔术等节目轮番登场。演到酣处,观众的喝彩声和鼓掌声连绵不断,演员的劲头儿一上来,即使寒冬腊月,也免不了赤膊上阵。遇到“对台戏”,两班响器队一班比一班卖力,唯恐留不住观众。
当有人前来祭奠,知客就会大声吆喝,“客到了,奠纸……”声音拖得长长的,像唱戏一般。响器队听到吆喝,就会“乌里哇啦”地吹上一阵子,配合祭奠的气氛。当出殡的时候,唢呐手左手腕上系着铜锣,在两个吹笙手的伴随下,走在送殡队伍的前面,一路上吹吹打打地送到墓地。
过去,乡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听响器”对于大家来说,绝对是一顿“大餐”,那阵势,比起观看专场的戏曲表演一点儿都不逊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响器队表演的节目出现了异化现象:曲目不加选择,什么流行演奏什么,有时候跟白事的哀伤根本沾不上边。更有甚者,为了争夺观众的眼球,找来女演员表演“脱衣舞”,伤了社会风化。这时候,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摇头连连叹息:“不孝啊不孝……”□石广田【原标题:乡村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