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文章

豫南皮影戏

2013/4/15 15:08:14 点击数: 【字体: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
  
    传说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而皮影便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
  
    皮影戏诞生于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皮影人物及道具在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皮影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演出最多时要有五、六个人甚至更多,经不断改进五人就行了,一人掌杆,一人吹唢呐,三人打击乐,或打击乐中的一人兼吹唢呐助兴。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三四百个不同的皮影人头和百八十个皮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南阳为代表的桐柏皮影戏。桐柏地处豫南,其皮影戏当属豫南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桐柏皮影说法较早。传说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伍子胥领兵沿淮直上,攻打楚国,重兵被围在桐柏山的豫鄂边界一带。楚王差人到秦国搬兵,又做些皮人子夜挂城墙以内,弱火微照,以示夜守重兵,唬过吴军。
  
    到了唐朝,李隆基重视梨园乐趣儿,闹得“满朝文武拉丝弦”。后宫嫔妃没法参与男人们的娱乐活动,就在杨贵妃的带领下做了好多布人子闹着玩。后被李隆基发现说:“干脆学楚国做皮子人,透亮,多好玩啊!”杨贵妃高兴地照办了。以后,到宋朝就在民间传开了。桐柏皮影戏的兴起,也就在宋朝之间。
  
    桐柏皮影戏历史悠久,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皮影戏流传剧目较多,有些已经失传,现保留下来仍在演出的剧目有《杨家将》、《狄青传》、《五虎平西》、《隋唐演义》以及《西游记》、《三仙半》等60多个剧目。也有的戏是独有的内容,比如:《杨九郎下山》。正常说法是佘太君有七郎八虎闯幽州,咋会有一个杨九郎下山呢?传说这是佘太君的义子,续为老九了。佘太君还有第十个义子的愿望没有实现呢。
  
    演出时用一块影屏,以及照明投影用的灯具,过去用夜壶灯(便壶装油点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用汽灯照明,现在用电灯照明,灯光越亮,影子越清晰。掌杆的人为主要人员,他用双手操作几根竹杆支撑的皮人子,指挥皮人子手指,脚动,来回翻动,并且一会道白,一会唱腔,非常忙碌,有时掌杆的独唱,有时领唱,乐手接唱,喜怒哀乐,气氛相当活跃。
  
    桐柏皮影人子的制作,主要有人物造型,还有莽袍、生衣、员外衣、小姐装、素女装、老旦装、宫装,另有车马,盔甲,刀枪剑。一个皮人子还能取下头另换一人,皮人子中有头像片、头帽片、上身片、下身片,都可重新组合。皮人子色彩有红、黄、绿、兰、橙、黑之分,个子一般高一尺三左右,非常符合人体比例的站七、坐五、盘三半的要求,人物显得墩实健壮,绘画线条古拙粗犷。
  
    在桐柏,皮影戏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大人小孩,都能给你说出一大串诸如“大王腰”、“小王腰”、“大半夜”、“小半夜”等皮影艺人的名字,并且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小半夜”,其真名为沈华州,月河镇闵庄村人。他业精艺深,表演生动,演出的皮影戏群众一看就入迷,一唱就是大半夜,因其父艺名“大半夜”,故他的艺名“小半夜”。
  
    目前,桐柏的皮影戏班子共有4个。他们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操持家务,活动范围主要在豫南和鄂北地区。吴城镇下刺园村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便是其中之一。岳秀良今年63岁,他15岁拜本县毛集镇田木湾著名艺人杨明山为师,学习皮影戏,如今是桐柏皮影戏行当里的“大腕”级人物。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一共5个人,两个吹唢呐,两个兼司锣鼓。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首先要用自带的木架搭一个棚,挂一块白布。每场演出大约三四个小时,收费100元。由于桐柏皮影戏收费不多,山区群众一家一户就可请一台皮影戏唱三五天,因此,他们的皮影戏在桐柏山区很受欢迎。如今,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活动范围:东到信阳,西到桐柏淮源镇,南到湖北随州,北到泌阳县。
  
    现在,皮影戏仍活跃在桐柏山豫鄂等地。结婚、生子、祝寿、升学、中彩、病愈等喜事庆贺活动,一般都请皮影戏。如生女孩便演《樊梨花征西》,生男孩便演《九龙升官》,祝寿便演《五女拜寿》等。
  
    北宋末年,皮影戏随宋都南迁而转入信阳。明朝开始传播,清代中叶兴盛,清末出现了一批闻名豫南的表演艺术家,如“活岳飞”宋培然、“踊魁首”芦凤仙、“皮影戏”李少乔和戴少卿等,民国以后,几经起伏,目前又重新活跃,罗山皮影戏最有代表性。
  
    罗山皮影戏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的皮影艺术已经成熟:皮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已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罗山皮影戏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罗山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商城也曾演出过《白毛女》、《夺印》、《两代人》等9个现代皮影戏,很受群众欢迎。
  
    如今,豫南皮影戏以其古老的艺术魅力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仍在现实生活中焕发着勃勃生机。【原标题:豫南皮影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北博才网 2012/1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