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八子观灯图》:清人闵贞笔下的“闹元宵”

2016/3/4 9:36:20 点击数: 【字体:

《八子观灯图》:清人闵贞笔下的“闹元宵”

  辞旧迎新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我国传统元旦(民国之初改称“春节”)、元宵节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根据华夏传统民间习俗,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吃元宵、看灯彩、猜灯谜(亦称“打灯谜”),甚至放焰火,共庆月圆人亦团圆的传统佳节。昔日还出现过一些反映相关题材的风俗画,如明代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绢本设色画卷(纵36.7厘米、横690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不过此时此刻,对于许多孩童们来说无疑是最为幸福快乐的了。江苏省扬州博物馆内现藏有1幅纸本水墨淡设色画轴《八子观灯图》(见图),此图纵121、横70.5厘米,就是清代画家闵贞悉心描绘当时元宵灯节情境的一件人物画代表作。
 
  闵贞(1730—1788),籍贯南昌(今属江西),亦有一说籍贯为广济(今属湖北),其字正斋,号蓼塘居士。由于身为民间画家,昔人对其生平事略记载不多,仅知道他曾居汉口(今湖北武汉),亦有人推测闵贞后来可能流寓过扬州(今属江苏)。据民国《清稗类钞》、《南昌县志》等载:闵贞早年痛失双亲,时常想念可爱的父母,但因其“遗容不得见”,于是笃志苦心学画,凭藉童年记忆追摹双亲的肖像,用以悬挂祭祀。世人感念其孝行,遂尊称为“闽孝子”。闵贞在绘事方面擅长山水,亦工金石,偶作人物画,粗笔写意及工致精细类画作皆有。尽管闵贞可能主要依靠鬻画谋生,所作雅中含俗、不乏民间乡土气味,但却不愿随波逐流,比较注重讴歌真、善、美,力求保持昔日传统文人的独立气格。其主要画作有《五老携童图》、《醉仙图》、《刘海戏蟾图》等。
 
  徐徐展轴品味,该幅《八子观灯图》中描绘有八位纯朴无邪的稚童,他们头扎发髻,身着棉服,腹系腰带,此刻正抱团围拢,挤成了一圈。其中有的低头尽兴观灯,也有的相互间津津有味地述说着什么,还有一位小孩则充满好奇地爬在几位同伴身上,急不可待地伸头探望,形象堪称惟妙惟肖。该图“画眼”乃一位背对画面的小娃,手上提着那盏清雅怡人的荷花灯,其实还有另一盏花灯藏匿在人群当中呢!这显然是元宵节期间孩子们在一起观灯、玩灯、赛灯(亦称“斗灯”)的情景,比试比试究竟谁的花灯更好看!尽管该画面并未发出任何声响,但这些孩子个个面带笑容,各具传神情态,一幅喜滋滋、乐呵呵的景象便扑面而来,颇能给人以浑朴天然的顽童趣味和丰富的遐想,因此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闵贞仅在该图轴右上侧以草笔款识“正斋闽贞画”,随后依次钤有“闽贞”、“正斋”两方阴文方印,可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八子观灯图》属于画家闵贞以粗笔为主的一类写意丹青。他在创作中笔墨遒劲放纵、潇洒流畅,健笔勾画,阔笔涂抹,中、侧、逆锋娴熟互用,细心收拾,收放自如,墨色晕染和谐交融,客观物象因为浓、淡、干、湿、虚、实等笔墨表现而富于不同质感,应物象形,以形写神,写意韵味十足。其中人物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线条方折顿挫变化,以没骨画法表现小孩的头发,艺术功底造诣不凡。
 
  整幅画作通过构图、笔墨、色彩和造型等来营造气氛,而且不囿于传统程式束缚,不同性格儿童的形体语言丰富多彩,表情生动自然,画面神采奕奕,可谓情趣盎然、栩栩如生,丹青技巧匠心独具。人们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画家针对普通民众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能力。此外,闵贞平常绘画款识皆较简略,这一特点在该图中亦得以印证。
 
  以孩童玩耍、游戏为题材的婴戏画,素来便是传统人物画科中一个重要分支,历代以来不乏精品问世。而清代闵贞的《八子观灯图》充溢着画家丰沛情感的真挚宣泄,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生活趣味,也为世人客观生动地再现了昔日孩童灯节期间天真戏耍的历史风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