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游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玉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玉器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更是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
玉雕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遗存皆有玉器出土。早期的玉器形制简单概括,工艺朴拙。纹饰多为对称的简单纹样,雕刻技法有阴线刻、阳线刻、斜面棱线刻、减地凸雕和透雕等。
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质的提升,玉作为礼器和祭祀的必需品被大量使用,出现了挂件玉佩、祭祀玉璧、官爵玉佩等小型礼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玉雕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也随之逐步成形。
秦汉将玉雕艺术推向辉煌。此时玉雕受到了儒家文化以及方术思想的双重影响,使得玉器被理想化、人格化,玉的“美德”也随之被推广开来。同时,玉器也承载着汉代人的精神信仰,“葬玉”习俗风靡一时。汉代玉雕形式多样,普遍运用透雕技法,阴线刻技艺也更趋于成熟,所做雕刻可以细若游丝。如汉代创造了玉雕史上闻名的“汉八刀”技艺,在汉代殓葬所用的玉蝉的腹背、双眼、翅膀上施加的工艺,刀法粗犷简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玉雕技法。
玉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迷后,在唐代开启了新的局面。随着唐代世俗文化的发展,玉雕少了汉代以前的威严特征。此时的玉雕兼具实用性和写实性的特征,飞禽、走兽、人物与生活场面交织,使得此时的玉雕充满着人情味。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美玉不断东来,其文化也对中国玉雕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中国玉雕发展进入到了另一高峰。民间出现了大量玉器作坊,文人也钟爱玉器。此时的玉器清新别致,给人以自然的含蓄之美。宋代玉雕纹饰丰富繁多,以龙凤吉祥为主,还有鸟虫花草、飞禽走兽、人物、家畜以及几何图案等装饰纹样。
元代的玉雕在融合宋代世俗化和典雅的气质面貌外,也融合了蒙古族粗犷、古朴的艺术特色。这个时期的各种雕刻技法更加成熟,除浮雕、圆雕以外,还产生了多层次镂空雕刻。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工匠制成《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特大型玉雕,作为巨型酒器,意在反映元代国势之强盛。玉雕下部的波浪采用了浮雕加阴线刻的雕刻技法,上部用阴线刻刻画出翻腾的漩涡,四周刻有龙、鹿、猪、马、犀等动物浮雕,形态各异,细致典雅,足见当时玉雕工艺技艺高超。
明清是玉雕与民间文化日趋融合的时期,玉雕题材在此时被赋予各种吉祥寓意,并且人们通常以谐音的方式将图像与寓意结合。例如“蝠”通“福”、“瓶”通“平”、“鱼”通“余”等,以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寄托。此时的玉器制作将传统的多种工艺融会贯通,各路工匠大显其技,屡创精品。
玉雕的繁荣离不开工艺的发展,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对玉料进行加工的呢?首先是选料,玉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自西汉中外商贸便捷以后,西域美玉渐渐东来,西域之玉温润、通透,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爱,美玉的到来也为中国玉雕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诗经·卫风·淇奥》中记载了玉雕所采用的技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即对玉料进行初步分解、进一步修整、雕刻和抛光。玉雕属于“减法”雕刻,需对整体有一定把握,所以玉雕的琢磨首先是粗雕,再运用线刻、浮雕、镂空、钻孔、活环、隐起、抛光等技法进行细雕。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即使用细腻柔软的木片、葫芦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砂浆,经历反复抛光之后,使玉器具有凝脂般的光泽。
在中国的玉雕技法中,还有一项独具特色,即为“俏色”。有些玉料中经常带有一些杂色,弃之可惜,匠人们便以杂色部分的形与色为基础进行设计。清代玉雕《翡翠蝈蝈白菜》即采用了此类技法进行雕琢。白菜根部基本呈白色,而白菜的顶部及蝈蝈的形态运用玉的黄、绿之色进行表现,塑造出了白菜被霜冻之后的质感以及绿蝈蝈在食用白菜时的场面,极富自然妙趣。中国古人历经数千年不断钻研、创新玉石雕刻技艺,时至今日,这些技法的综合运用,更能烘托出玉石之美。
由于玉料在古代稀有、尊贵,所以在进行创作时要尽量避免弃料的产生。工匠们需要对“遗弃”之料重新构思、巧妙设计,变废为宝。以清代的《白玉桐荫仕女图》为例,它原本为碗材废料,但工匠们随形巧作,将被取走的部分设计成为半掩的月亮门造型,又以两个仕女望门而立,一人手持如意,另一人双手捧物,巧妙地将人物肢体动作与废料相结合,造型别致。由平雕纹线改为三维立体透视表现,增加了进深感,这件玉器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
中国古代讲求气化阴阳。从玉器本身来看,其坚凝的石质给人以阳刚之美,但玉本身的色泽是温润、通透的,又显现出阴柔之美,而如何将玉的色泽与质地完美结合是玉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工匠们力求从整体把握,尽量保留玉本身的特性,又能将玉器的质感与色泽更好地反映出来,给人以平和静雅的中和之美。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逝,中国玉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当代的艺术创作只有从传统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存活、发展。也只有承载传统文化基因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从新石器时代的朴拙,到明清的精致,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玉石奖牌的典雅……我们能看出,玉雕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代表,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玉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以“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阐释着艺术家们对中国梦的美好寄托。
中华玉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传达着古人的审美追求,更是被中华民族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发展中,玉雕艺术家们应该继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国内外玉雕艺术与时代审美气质,创作出既蕴蓄深厚的审美品格,又有广泛认可度的玉雕艺术品来。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作者:黄楠,系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