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文章

青瓷的传承与复兴

2016/12/27 10:36:47 点击数:165 【字体:

青瓷的传承与复兴

哥弟混合三环瓶(陶瓷)

徐朝兴

青瓷的传承与复兴

青釉五管瓶(陶瓷)徐朝兴

青瓷的传承与复兴

青釉菱口碗(陶瓷)徐朝兴


  当今数码、网络等科技的高速发展,正以渗透的方式改写着社会的文化生态。生活环境的改变引发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特殊的境遇下,作为人类共同宝贵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7日至20日,“青瓷·传承·复兴暨徐朝兴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冀望以龙泉青瓷为一个样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承进行一次全新探索。

  青瓷的人文精神不止于工艺与釉色的视觉审美体验,青瓷是泥土在窑火中熔铸的人文化石,其主要原材料为瓷土、紫金土、草木灰、石灰石等。据说这种色泽晶莹如“雨过天青”的瓷器,最早出现是距今一千多年以前,由居住在浙江上虞的工匠发明。这种温润如玉的硬质材料,因火的烧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在熊熊窑火冶炼中将美的记忆凝固,幻化为诗一般的人文结晶。温润、碧玉、青翠、清丽、晶莹、雅致、似冰、明静、含蓄、山水等多种视觉的感知,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汇集成青瓷的丰富语言意象。

  然而,一百年前,这样一种美妙的人类遗产却几近绝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做出“尽快恢复祖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重要指示,龙泉窑火才终得复烧。

  身为当时复烧核心技术团队“八人小组”成员之一的徐朝兴先生如今已年过七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时刻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视为己任,立志担当,心系青瓷,身体力行。这场展览展出的两百余件徐朝兴师徒三代作品,亦是一张完整的当代青瓷传承谱系。

  当然,在全面展现当代青瓷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更冀望通过这场特殊的展览和研讨,来寻找龙泉青瓷艺术的时代文化脊梁。我们认为,当代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迫切需要新思想的引领,需要积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以实现传统工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转型升级。龙泉窑传统烧制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陶瓷传统手艺这一非物质文化不仅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如何传承青瓷工艺?又如何创造时代的青瓷?这些都需要手工艺从业者、教育家和文化人士的共同参与,需要以历史的眼光重树时代青瓷的文化价值观。这不单单是龙泉青瓷工艺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之下,展览集聚民间和学院的力量,不仅关怀龙泉青瓷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还将学术化的研讨方式纳入其中,使其既具有现实的意义,又具有学术的高度。展览期望从不同视角观看青瓷手艺的本体,通过多维体验的探讨去挖掘青瓷文化的故事,建构起全新视角的青瓷文化的三维地图,绘制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青瓷手工艺文化的路线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手工艺术的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对材料、工艺、思想表达的智性体悟,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流淌着匠者的体温,并徐徐散发人文精神的芳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期望这样一场展览及相关研讨活动能提供一个非遗传承的全新样本,并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合作,提高研究水平,更期望能引发全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推向更加辽远的未来。

  (周武,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一枕古瓷 千年梦华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