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文章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河南生育礼俗(2)

2013/9/11 15:27:20 点击数: 【字体:



    五、庆贺

    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第二胎如生异性,也要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小喜”者则称“也好”。报喜生子报喜,讲究人家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报喜时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糖、油条、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等,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报喜要有男女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报男报女。报喜人临门时,娘家皆热情款待。托人报喜者,娘家还要给报喜人赠“喜钱”,或以一条裤子大小的布料相送,称“跑腿裤”。

    饭食招待时要待以蒸馍、油饼等。但忌用面条招待报喜者,以避“面条会引起婴儿流鼻涕”之讳。大喜与小喜三门峡市一带报“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报“小喜”拿油饼、花朵。沁阳一带“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当地因此将女孩戏称“麻糖”。拮据之家,也有以喜饼厚薄分男女,厚饼为男,簿饼为女。渑池人报喜以绿豆、小米分男女。虞城人则用糕点、红糖分男女。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点)为女,两封果子为男。安阳人爱用染红了的鸡蛋,如为男孩,则将红鸡蛋上用墨或锅灰作色点一点,女则不点;也有不点点者,干脆以双数报男,单数报女。豫南商城人报男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时则放一朵花。驻马店一带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修武人报喜麻糖中间有棱者为“大喜”,无棱者为“小喜”。携礼报喜时,多提篮、提筐或背“钱褡儿”,也有抬以“食盒”者。届时将区别男女的标记置于篮上、筐上或食盒上。未用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托、左手提才为男,反之为女。长命绳报喜者告别时,外祖母家要赠外孙以“囤囤”,赠外孙女以手巾。无论外孙还是外孙女都要赠送用各色线缠绕成的约一斤重的线蛋儿,称“长命绳”。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此线一直可用至12岁。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称“洗三”。沐浴时,浴盆中多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要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并烧香鸣炮摆供“酬谢送子娘娘”和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此俗古已有之,谓之“汤饼会”、“汤饼筵”。偃师、巩县一带,洗三时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柘城一带,婴儿外祖父也前来看外孙,俗称“送毛面”。送米面送米面也是婴儿出生后的—次的重要庆贺活动。是此次活动必不可少的庆贺礼品,故称作“送米面”,也有称“送粥米”、“吃喜面条”、“等喜客”的。商丘人则称“送中米”。送米面的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所谓“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满月庆贺一起进行的,也称“做九”、“做十二”或“送月礼”。

    如逢日不吉利,则可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商丘一带人送米面,忌讳农历初五、十四、廿三和初八、十八、廿八。遇到此日便改换时间,可提前也可推后。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送米面之日,客人或抚篮子,或担挑子,装以米面,鸡蛋、肉、红糖以及婴儿衣帽等物。60年代以前,豫东富裕人家送米面用“把斗子”,斗内用白面铺底,上摆鸡蛋、红糖、大米、江米、花布、衣裳以及金银首饰等。豫西人则用“食盒”送米面。食盒下层放肉类,中层放米面、鸡蛋,上层放衣帽,并用红纸封住,待到婴儿家村头时,由主家接客者将其封纸揭起。把食盒错开。用食盒者注重外观,多不注意内装礼品厚薄,较之挑篮内的礼品未必丰盛,只是排场而已。而挑篮内礼品多装得实在,装不满则被人笑话,故民间常称“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吃喜面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条为宴上必备品,谓之“吃喜面”,取其“缕缕长条象征婴儿长命”之意。方城民间习俗,凡与生子家沾亲带故者,不管带礼厚薄,均可携儿带女前往祝贺,尤其婴儿外祖父家往往倾家出动,致使有的主人因准备不足而疲于应酬闹出笑话。故俗称“娶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满月婴儿出生—个月称“满月”。满月婴儿要理发,俗称“剃胎毛”。做满月时,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则足月时做。此日,婴儿舅父一定参加。渑池县一带,来做满月的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婴孩祖母在旁祈祷着“报户口”。然后婴儿的祖父母拿出封钱若干赠与其舅父,并送婴儿两个馒头。在偃师等地,家中长辈还要抱婴儿到村中学校走一圈,以示小儿长大好学。做满月时,许多地方婴儿的邻里常以锅灰、墨汁涂在婴儿祖父母的脸上,以取乐贺喜。在林县,婴儿外祖母来做满月时多以“长命锁”挂在外孙脖上,并为其取“小名”。满月招待多为面条,俗称“喜面条”。挪臊泊满月过后,外祖母家要择定吉日,渑池人多在婴儿出生四十天时,派人接婴儿母子来家小住,俗称“挪臊泊”、“转窝”或“请满月”等。所住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多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上蔡、渑池等地,婴儿挪臊泊时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额头上或鼻头上涂以锅灰或墨点,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据说抹黑寓意“去时不识舅家之路”,抹白则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

    沁阳县婴儿挪臊泊上路时,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红布条或桃树枝之类以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婴儿的祖父亲自接回,以应“爷叫孙儿,扎下根儿”之谚。光山人接婴儿返回时,要备馒头、挂面等“上门礼”,以赠婴儿的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再将此礼品分送近族各门。凡收礼品者,均要在婴儿母子离去以前,请其到家中“认门”,并赠婴儿以“上门钱”。民间十分讲究“不吃外甥上门礼”,故于婴儿母子“挪臊窝”离去时,多以加倍厚礼相赠,还要配以“长命线”、“长命锁”、手镯、项圈等。豫南诸县和许昌等地,外祖母家多赠小儿一只鸡,一只细瓷碗,谓之“长命鸡”、“长命碗”,祝福婴儿长命百岁、一生平安。过百天婴儿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称“过百生”、“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方城多于是日包100个饺子全家人食用。在修武县等地,多喜欢用小麦面粉炸制“焦花”分送邻里,收到礼品者要回赠小儿“百岁钱”。今照相馆普及,各地婴儿过百天时,大都愿意将其抱至照相馆照“百天像”留念。过头生儿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一生儿”。庆祝“一生儿”叫“过头生儿”,为婴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庆贺活动,家长十分重视,尤其头胎婴儿的“头生儿”。是日,家人烧香祷告。富有家庭要将打制的银锁、项圈等首饰在这天为小儿带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为庆,鸡蛋、面条为必食之物。小儿“头生儿”过后,以后生日便不再举行大的庆祝活动,仅在其生日时煮鸡蛋、做长寿面以贺之,今城镇之家,开始用西方礼品蛋糕为庆。抓周许多家庭为预测子女未来,喜欢在桌上放上书本、鞭子、算盘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儿随意去抓,俗称“抓周”,以其所抓之物为其长大后的职业和可能从事的工作。倘其小儿先抓书,则认为其长大后为文;抓鞭子将务农;抓算盘会算帐;抓食物者为好吃懒做。渑池一带“抓周”活动,则多在“百天”时进行。今“抓周”之俗尚有,但多为挑逗小儿玩笑而巳。挂锁“过头生儿时,也有亲邻送礼者。在安阳等地,小儿外祖母家或所认干娘要把红绒线绳所系的银锁挂于小儿脖颈上,称作“挂锁”。灭灾在柘城一带,“过头生儿”要用熟鸡蛋为小儿“滚身”,类似“洗—二”之礼,称“灭灾”。

    六、命名

    为子女命名,俗称“起名”。河南民间为小儿起名可谓“五花八门”,但十分重视其含义,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夹杂着各种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刚、锋、健、壮、强”等字以寓阳刚之美。女孩名多用“花、叶、香、巧、梅”等字以含阴柔之雅。乳名哺乳期间所起名字称“小名”,俗称“乳名”、“奶名”、“贱名”。多在小儿“百天”或“满月”时由家中祖辈或来瞧满月的外祖母起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间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孙娇贵者,多借起名之机以名避邪、避凶,如起“石头”、“铁旦”、“锁柱”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则故意为男孩取女孩名,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轻女”之好,逃避其干扰。起经名河南回民要在婴儿三天时(也有七天)到清真寺清阿訇用阿拉伯文命名,称“起经名”,也叫“起回回名”。学名孩子长到五六岁要起“大名”也称“学名”。为孩子起大名时,某些大族还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字”,“字派”起名,以“辈字”或“字派”作为名字中的一个字,多请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来起。5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宗法制的冲击,此俗渐衰。80年代后,又有复旧之势。碰姓起名郑州各县俗有“碰姓起名”或称“闯姓起名”的,即于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早晨黎明时分,婴儿父亲请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人为儿女起名,被请者随口答曰,说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粪筐、狗旦之类也不避忌。闯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刘”、姓“程”者,因王与亡同音,不吉利;刘与留、程与成同音,吉利。

    七、认干亲

    认干亲,又称“打老契”、“认干爹(娘)”等。旧日认干亲多为联络友谊或为子女的健康而采取的祝福活动。河南民间认干亲也是这种习俗的传承,但以求子女安康者为多。认干亲的对象,一般多选儿女成群、家族兴旺者,或选姓氏“吉祥”人家。

    也有的听信算卦先生所云认为其子“命”中缺土缺木,便据此而认给石磨、石碾、槐树等作亲的。认干亲之俗今日仍存,但迷信色彩渐淡,多为加强人际关系而互相攀亲。碰亲周口一带认干亲都喜欢认给姓刘姓程的人家,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修武一带认干亲多用“碰亲”之法:选亲时,由小儿之父清早起床外出,在本村或外村碰见的第一个人,便为干亲对象,然后到其家中说明来意,如对方子女稀少则可由其介绍另一多子女之家认之。干亲家所认干亲男称“干爹”、“干大”,女称“干娘”、“干妈”。干爹、干娘与干儿子的父母则互称“干亲家”。一般认干亲之日,干娘要买一只碗、一双筷,并备置一件衣服送至于儿女家中,以示其家中多了一口人。干儿女家则热情款待。周口一带,还要举行一个象征性的出生仪式。届时,先由干娘将预先缝制好的开裆裤子,给干儿女穿上,穿裤时,干儿女在干娘的协助下从裤裆里钻出来,以示干娘亲生。然后干娘再为干儿女挂锁,自此两家便为干亲。脱锁逢小儿生日或逢年过节便相互送礼来往。干娘为干儿所挂之锁多系用红线绳、穿以铜钱。铜钱锁按岁数,一岁加一枚,直至12岁时再由干娘摘去,俗称“脱锁”。此后,子女生日庆贺一般不再进行,两亲家间只在节日相互来往。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河南成年礼俗上一条:河南通礼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