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杨兰春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把现代戏创作推向成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戏舞台面貌,而且还创作出现代戏的经典之作《朝阳沟》,辉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空间。
杨兰春的成功,得益于他与乡土独有的深情。杨兰春早在50年代就自豪地称自己是一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说他从头到脚,从相貌到五脏六腑,都是农民的“零部件”。尽管离开了农村,住进了城市,骨子里还是“农民味”,自己的根仍然扎在乡土里。杨兰春出生于贫寒之家,从小就获得一种人生的“苦味”,这种“苦味”是他生命中的重要营养,奠定了他的人生基石。使他能够承受人生中的痛苦与磨难,困惑与挫折,使他过早地懂得要把脚下的路走稳、走扎实。同时,这种“苦味”也使他与农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永不分离。有时天上的一块云,地下的一片霜,都能牵动他对乡亲们的惦记。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种过地,要过饭,当过和尚,干过学徒,进过旧戏班学戏,后来又参加了八路军当上了机枪手,又在部队和地方文工团工作过,再后来到北京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但是,不管身份怎么变,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走多远,他的一颗“农民心”始终不变。
杨兰春在心里经常与他的农民兄弟交谈,脑子里经常浮现他们的身影,嘴里经常念叨着他们的疾苦。他知道“农民”这两个字早已占据了他的生命空间,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的人生价值就定位在为农民出一辈子力,当一辈子“牛马”。这种情感,这种志向,这种决心,既注定了他的人格,又注定了他的艺术。因此,为农民写戏、演戏,杨兰春不仅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还把它当作一种幸福,一种荣耀,一种成就,当作生命中的大事去干。多少年来,杨兰春就是怀着对乡亲们,对一代又一代农民深厚的情感,怀着一颗感恩戴德的心走过来的。他与他们互为依存、互为支撑、互为一体。他编导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好队长》、《朝阳沟内传》、《家里家外》、《杏花营》等,都是在这种创作状态下完成的。他的这种创作激情,一直持续到晚年。杨兰春在成功地塑造新时代农民形象过程中,也在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农民剧作家的形象。
杨兰春做戏和做人是一致的,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就是个农民”。没有对土地的深情,没有对农民的热爱,没有对艺术的执著,也就没有锐气、厚重和追求。在杨兰春的晚年,他一直不停地修改着自己的剧本,整理生活素材和导演札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惦记着他的戏,惦记着与他风雨相伴的剧团。这就是杨兰春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境界。无论现在或是将来,当人们谈论现代戏的时候,是无法绕开他这座山峰的。【原标题:豫剧名家杨兰春的“农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