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鐢ㄦ埛鍚�  瀵嗙爜    娉ㄥ唽浼氬憳 鎵惧洖瀵嗙爜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鹤壁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鹤壁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2014/12/8 15:06:44 点击数:390 【字体: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古朴的温坡村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很多村民家中屋顶都晒着花椒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村口的石头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村中的一处老宅
 

     出了石老公村,沿着山路西进,就到了藏于淇县北部深山中的另一神奇村落——温坡。

     温坡行政村辖有4个自然村,沿山坡自东向西分别是温坡、桃核泉、羊圈、古石沟。村庄与村庄各不相同,又有众多相似之处。它们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古老的历史,更在于有香味浓郁的“大红袍”花椒,因其得天独厚的山、水、土质等条件,同样的种子出了这个村儿,在别的地方结出的椒果都不如这儿的颜色亮,香味浓。这里的“大红袍”与一个少女有关 。 

    8月10日,记者到该村采访时,正值椒果成熟,一路上,红红的椒果满枝,浓郁的椒香醉人。到了村里,记者仿佛进入了花椒的海洋,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铺满了刚采摘完正在晾晒的椒果。

    鲜红欲滴的椒果引得记者不由得拿起一串来嗅,花椒香味扑鼻;用指甲一掐,竟有一股椒油流出。“这就是俺村儿‘大红袍’的奇特之处。”村支书秦三柱告诉记者,“同样的种子,出了俺村儿,在别的地方结出的椒果颜色发乌、麻香味减淡,连椒油都挤不出。”

    提及原因,全村人都用一个传说来解释。据说很久以前,在此山中的一个窑洞里,住着一对父女。女儿15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了。女儿遵照父亲的遗嘱,穿一身白纱,抱着一个装满黑珍珠种子的黑罐子,从父亲的坟头开始,步向朝阳,面对山风,每走一步,就撒下一把黑珍珠种子。不分白天与黑夜,一直走,她就一路撒,就这样,几乎走遍了此地的每个山头。终于有一天,她心力耗尽,死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山洼洼里。令众乡亲惊奇的是,姑娘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奇香。有好心人用火红的被面裹住她的全身,就地掩埋了她的尸体。几年后,女孩儿撒的种子,自生自长,成片成林,每年白露将至,便花红似火,香飘数里。在姑娘的坟头,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浓香醉人却棘刺满身。于是,有知情者吟出一首打油诗:“馨香一枝花,娇娆难近身。珍珠大红袍,粒粒皆善心。”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父女,把这些树木的果实称作“大红袍”花椒。村民以种花椒为主业  因其特质,温坡的“大红袍”花椒十分抢手,每到椒果成熟的季节,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安阳、濮阳、新乡、郑州等周边地市的收购员前来收购,因此,花椒成为全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花椒,少的有二三百棵,多的有四五千棵。椒果成熟后,摘花椒就成了最重要的事,采摘时,人手不足成了困扰椒农们的大问题。

    村支书秦三柱家有两千多棵花椒树,而家里只有他跟老伴儿俩人,根本忙不过来。不到7月份,他就早早下山招了近20个临时工来帮忙。然而,摘花椒也是个苦力活儿,花椒树上的刺又多又硬,稍不留心就会把手扎破,这使得招工更难。

    树外围的椒果好摘,内层的椒果因为隔着层层树枝,让人无处下手,还不能用剪刀,因为担心来年不结果。“那也得摘啊,穿的长袖也不顶事儿,胳膊经常被刺挂出血痕。”秦三柱说。

    山坡上一派丰收的景象。椒农们个个挎着竹篮,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花椒树丛中。“摘得快的人一天能摘20多斤,摘得慢的,一天才摘10多斤。”秦三柱说。

    收购员只要干花椒,因此采摘回来的湿花椒,得再一层层摊在太阳下晒干。“晒到‘嘴儿’嘣籽儿就成了。”秦三柱说,“平均4斤湿的产1斤干的。”

    “摘椒果前后得持续两三个月。”秦三柱说,这几个月里,几乎每天家家户户闭门锁户,全家人都泡在地里摘花椒,经常忙得午饭都来不及吃。温坡的历史古老而神秘  在温坡自然村中心街道一边,卧着一尊大石臼。高度和直径均达1米,石臼深达5尺,据该村的冯小关介绍,大石臼原来位于街道中央,近些年为了方便过车,才将它移至路边。在石臼东南侧,刻有“温家庄”、“道光年间”等字样,可以推算出,这个大石臼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听老人讲,石臼原来只有3尺深。”冯小关说,用得久了,现在有5尺深。

     顾名思义,温坡村应以温姓人居多,但采访后记者了解到,该村几乎全是冯姓人。冯小关告诉记者,村里最早的住户,确实是温姓人家,距今有多久谁也不清楚。后来王、赵、张等其他姓氏的人搬来此地居住。“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冯姓外,别的姓氏的人住不了几天,家里就有灾祸,慢慢地,这些姓氏的人家都搬走了,仅剩下我们冯姓的人家。”冯小关说。

     桃核泉村是明朝时上竹林寺所在的地方。其村名来自于村内的一口山泉井。据村民们讲,在井底有块大石板,石板上有个泉眼呈桃核形状。泉水从泉眼中涌出,四季不断。天旱时,这口山泉井供4个自然村的人吃水,时间久了,泉流越来越小,泉眼也时常被淤泥堵塞,每隔几年就要有村民下井掏一掏。“现在泉眼也被掏有3丈深了。”村支书秦三柱说。

    羊圈村村名的来源最有意思,“据说很早以前,桃核泉村有个村民以放羊为生,羊圈村所在的地方草肥水美,这个村民就赶着羊群来这儿放羊,因为觉得每天早出晚归不方便,干脆就地垒起了羊圈,他也在此落了户。”冯小关说。

     4个村庄里,古石沟位于大山最深处,古石沟又分为大古石沟和小古石沟,它们无出口没入口的地形最为奇特,关于古石沟的传说也最为动人。

     据说,古石沟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住户姓贾。一日,贾老爷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在大山深处,住着一位狐仙,人称高仙爷。高仙爷得知贾老爷的病情后,化作凡人来到其家中,为其医好了病,为感谢救命恩人,贾老爷留高仙爷在自家里吃住,高仙爷也传授给了贾老爷一些医术。贾老爷乐善好施,常免费为周围的村民们治病,时间久了,来贾老爷家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贾老爷逐渐起了财心,看病开始收费。高仙爷知道此事后,十分生气,甩袖驾云而去,贾家房倒屋塌,也从此绝了踪迹,古石沟村周围4座山的山尖,也瞬间倾斜下来,插入村口和村尾的山路上,拦住了村子的出口和入口。站在村周围的山岭上,古石沟村仿佛被4座山围成的一个封闭空间,没有出口和入口。另外,村口的一座山崩裂出3块巨石,横立在村口,高仙爷下令谁都不能动这些巨石,否则招灾。古石沟村也因这3块巨石得名。

    故事代代相传,3块古石依旧。采访时,记者在村口远远看见这3块大石呈绛黑色,好似天上的陨石降落在此,犹如门神,日夜守护着村民,庇护着山村的宁静。石头房错落有致  像所有山村一样,温坡4个村子内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由石头砌成。和别的山村不同的是,此处的房屋密集度高,即使是同一家院里,主房和配房也高低相错甚大。一栋栋灰白色的石头房屋,和灰白色的山体浑然天成,掩映在丛木灌林中,更显古老和沧桑。

    在古石沟村,秦三柱带记者参观了村内最有名气的3座深宅大院,分别是杨家院、秦家院和贾家院。这3座大院的布局很有讲究,两层楼的石头房高达10米,墙面工整,均由方石垒成。其中杨家院3米多高的门楼,尽显当年主人的家业兴达。迈进大门,一间小房立于眼前,因其地势较主院低了几米,所以称为“低房”。秦三柱说:“它的建造才有意思呢,都是土山,就先把房子外围的墙建好,才又通过房门把里边的土全挖出来。”迈过石阶进入主院,老式的木棂窗户,半圆型的天窗尽显美观和大方,小木窗合起来可以遮挡风雨。两侧的厢房也是两层楼高,地势较主房低。整体错落有致,令人顿生雅兴。

     整个村庄的主屋均面朝村内南北小路。在杨家院对过,石头房更为集中,石头垒砌的小巷随着台阶步步高升,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巷子,比邻而居,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鹤壁日报》 (2014-08-13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