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鹤壁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鹤壁

浚县西杨玘屯村:泥咕咕吹响“儿时的呼唤”

2013/3/15 14:42:26 点击数: 【字体:

浚县西杨玘屯村:泥咕咕吹响“儿时的呼唤”
艺人制作泥咕咕(资料图片)
 
    秋后的浚县西杨玘屯村,村民们开始从村边挖回黄胶泥,在自家院里捏制各式各样的泥咕咕,以便在大年前后的县城庙会上叫卖。
    
    11月7日,记者走进村民郭金秀家。但见她家的床下、箱架下,堆着一千多件已经做好的泥咕咕。郭金秀告诉我们:“这些哄小孩玩的玩意儿,现在是我们农闲时的副业。俺家一年做两三千件,能卖几千元。”
    
    西杨玘屯村做泥咕咕能够做出规模、做出档次和名气的是王学锋。
    
    王学锋8岁时便跟着父亲学做泥咕咕,是家里的第九代传人。他说,泥咕咕以前卖不上价,村里的年轻人多数选择去外地打工。村里600多户,常年只有四五家做,农闲时大概有100多家做。“到了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我看清了这种小玩意儿的价值,便把它作为自己的主业来做。”王学锋相继建立了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现在是浚县泥咕咕唯一的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的泥咕咕用泥捏成后晾干,呈素色,容易形成审美疲劳。西杨玘屯村人近年来不断进行工艺和造型创新。在王学锋家里,他拿起一个近20厘米长的斑鸠泥咕咕说:“你看它背上的羽毛线条,有绿色、红色等,这是用广告色和着鸡蛋清画的。我做的泥咕咕是经过烧制的,结实耐用。” 他拿起一个孙悟空造型的泥咕咕说:“你看这个孙悟空新造型,右手持金箍棒,左手拿寿桃,观众也很喜欢。‘宁买哈哈笑,不买夜夜愁’,这就是泥咕咕的风格。”
    
    另一位村民宋楷战笔名憨刀,在村头新建了 “憨刀艺术馆”。他认为,泥咕咕的地域性太强,外地人不容易接受。因此,他对泥咕咕进行了造型创新。比如,一只猴骑在另一只猴身上,寓意“辈辈封侯”;他还制作了“梁山一百零八将”、人物“三百六十行”等泥塑作品,供各地博物馆收藏展览。
    
    为了把泥咕咕产业做大,西杨玘屯村人开始尝试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并和旅游结合,拉长产业链。
    
    王学锋自建的作坊近20人,分捏制和彩绘两个班,并在北京、上海、成都、烟台、洛阳、天津等地联系了十来家经销商,年产值十几万元。王学锋最遗憾的事情是“2010年先后接到110多万元、80万元两笔大订单,都因为缺乏分工协作和生产能力跟不上而作废”。痛定思痛的他于2011年4月1日成立了一个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了60多户社员。 
    
    “憨刀”宋楷战尝试进行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生产与科研的结合。为了突破泥咕咕的地域封闭性和地摊档次,他经常在各地举办浚县泥塑作品展,并在开封、上海、北京等多家博物馆摆放泥塑作品,并与河南青少年书法社、山东科技学院等多家单位形成了“对方提供样品,自己负责加工”的固定合作模式。他说:“泥咕咕不只是玩具,而是能唤起儿时记忆的艺术品,应当是珍贵的藏品。”(原标题:浚县西杨玘屯村:泥咕咕吹响“儿时的呼唤”)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原文时间:2012-11-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