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倒上一杯酒,搬过一块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胶泥,坐下来,喝一口酒后,双手开始摆弄胶泥,不到一分钟,一个“泥咕咕”就诞生了,一个小时后,桌子上摆了几十个“泥咕咕”。
儿子闺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跟着本村妇女外出打工了,下班后看着电视捏“泥咕咕”,成为浚县黎阳镇杨玘屯村村民王安田的日常消遣。在他家,常年放置一块用油布包好的湿胶泥。
在杨玘屯村,像王安田这样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泥咕咕似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关爱好与否。
老调新声交织共鸣
与其他渐行渐远的传统工艺相比,泥咕咕要幸运得多,它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传承有人,传承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老调新声交织共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浚县泥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泥咕咕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以已故民间工艺大师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王派采用传统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发出“咕咕”的声音,其造型古朴、活泼,色彩斑斓。张派以捏制泥猴为主,猴子造型奇特、虚构合理、变形 得当、引人发笑。“泥猴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宋派以捏制可发声的泥人、泥马、十二生肖等为主,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年轻一辈艺人中,宋楷战、宋庆春、宋燕涛的作品最受欢迎,比之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承,多了人文的反思,多了艺术创作的味道。
产业化道路初探
随着世人对泥咕咕这种土工艺认识的加深和喜爱的增加,近几年,泥咕咕产业化的呼声越来越响。
为了帮助泥咕咕传承下去,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浚县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杨玘屯村的泥塑能人出去参观、学习,并出台了鼓励泥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 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泥塑产业发展的投入和引导:规划建设了杨玘屯泥塑原生态文化村,建起了泥塑艺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成功注册“中国泥塑”网站;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共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泥咕咕赫然在列。2007年,在浚 县政府的引导下,当地组建了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文化天津行、上海行,迎奥运工艺精品巡 展,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泥咕咕不仅提高了产品声誉,也签下大批订单。在国家对民俗文化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浚县泥咕咕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定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两支队伍需要打造
“虽然组建了公司、成立了协会,在泥咕咕产业化之路上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真正将它做成一个产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有着“脸谱李”之称的李连顺说起泥咕咕产业化之路时,有些憧憬、有些无奈。
“我们没有专门跑销售的人,也没有自己的商业网站,除了参加各种展销会签些订单外,全靠名气吸引顾客购买。”王蓝田之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峰说。(王利英 )(原标题:这里的泥土会唱歌——浚县黎阳镇杨王己屯村泥咕咕产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