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属板腔体梆戏,因伴奏乐器大梆灼目贯耳,故称“大梆戏”,后改称大平调,浚县大平调有着悠久的历史,500多年前,浚县大平调由一个名叫段家班的戏班发起,是西路大平调的杰出代表。它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行腔婉转,悠扬动听,粗犷豪放、直取率真,各个行当自有程序,音乐唱腔独树一帜,锣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锣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种、百转回肠古到今”之说。
随着近年来的保护,浚县大平调这一剧种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400多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平调在浚县发展到了顶峰,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滑坡,“大平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表演人才后继乏人,民间艺术濒临失传,观众群体日益萎缩。为及时抢救这一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大平调老艺人对《三娘教子》《盘坡》《铡美案》等18个“大平调”传统经典剧目和名段唱腔进行了录音、录像抢救工作。
2009年8月,浚县大平调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6月,浚县大平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