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鹤壁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考古

2013/12/21 10:11:32 点击数: 【字体:

    二千六百余年来人们一直误认为介子推背母焚在绵山,这是和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们没有认真解读《史记》和《东周列国》不知绵上在何处,就张冠李戴将绵上改为绵山。

    绵上是晋国历史的一个山名,要辨认这个山名,必须从流传于世的晋国历史说起。

    将绵上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晋文公,另一个是介子推。故事开始时晋文公还不是晋文公,还只是个名叫重耳的公子。他要经历19年的磨难才能成为晋文公。给他造成磨难的是他的父亲晋献公,而磨难的祸根却是他父亲从骊戎国讨回来的小妾骊姬。年轻美貌的骊姬为晋献公生下了个儿子,便想要自己这个儿子继承晋献公的位置。为此,她在撺掇晋献公杀害太子申生后,又把矛头对准了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后来,晋国内乱,夷吾继位,又派人去诛杀其兄重耳。重耳在逃亡途中,饥肠辘辘,随行的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煮成肉汤奉上。重耳事后得知,不禁感激涕零。数年后,重耳即位成了晋文公,便大赏有功之臣,唯独遗忘了“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就在别人邀功请赏时,介子推却背着老母隐居于绵上了。晋文公寻找未果便命人放火烧山。大火熄灭了,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晋文公得知为之流涕,命葬其母子骸骨于绵上之下,并修建祠堂,将环山之田作为祠田。国人思慕忠义耿直的介子推,所以每年从他死的这一天开始,不忍举火,为他冷食一个月,后减至三日。至今,民间仍有寒食节的习俗。

    关于晋国的历史故事讲完了,让我们走进历史认识晋中绵山的真伪。

    临汾市人大主任刘合心先生在他的《绵山辩》文中载:顾炎武先生明确告诉世人,晋中绵山与介子推毫不相干,关键在于晋悼公之前这里不属于晋国。从晋国的君侯谱系看,晋悼公是晋文公之后的第六代国君,中间相隔整整55年。也就是说,介休一带到55年后才属于晋国疆域。而在此之前,介子推怎么能逃到别的国家?退一步说,即使介子推有可能逃到这里,那晋文公也不可能追到这里,更不可能在别的国家放火烧山。真要放火烧山,后果可想而知。

    对此,当代学人艾斐先生也做过考证,他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写道:地处晋中的绵山“当时尚为狄占区,早已不是晋国的国土了,介子推怎么可能携老母远避狄区?至于“介休”一名的来历,那就更与介子推风马牛不相及了,原本的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历代方舆地名都是这样书写的。”

    艾斐先生在文章中不仅强调了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是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他从历代方舆地名之中钩沉出来的这段史料极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传讹都将介休视为纪念介子推的地方。

    这段话使我们认清了晋中界休和介子推无有丁点关联,也佐证了《史记》和《东周列国》记述的介子推守志焚绵上的真实性,是对以讹传讹界休绵山的有力抨击。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疑团,走进典籍,走进史料,走进实地去审视,去辨别。认真解读《史记》和《东周列国》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史记》中载:“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官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人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东周列国》第三十七回介子推守志焚绵上详载:又有介子推,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自随班朝贺一次之后,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屦,以侍奉其老母。晋侯大会群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尔忘怀,竟置不问了。邻人解张见子推无赏,心怀不平;又见国门之上悬有诏令:“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门,报此消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在厨下闻之,谓子推曰:“汝效劳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劳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数钟之粟米,供朝夕之饔飨,岂不胜于织屦乎?”子推对曰:“献公之子九人,惟主公最贤。惠、怀不德,天夺其助,以国属于主公。诸臣不止天意,争据其功,吾方耻之。吾宁终身织屦,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老母曰:“汝虽不求禄,亦宜入朝一见,庶不没汝割股之劳。”子推曰:“孩儿既无求于君,何以见为?”老母曰:“汝能为廉士,吾岂不能为廉士之母?吾母子当隐于深山,毋?于市井中也。”子推大喜曰:“孩儿素爱绵上,山高谷深,今当归此。”乃负其母奔绵上,结庐于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将终其身焉。邻舍无知其去迹者。惟解张知之,乃作书夜悬于朝门。文公设朝,近臣收得此书,献于文公。文公读之,其辞曰:

    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览毕,大惊曰:“此介子推之怨词也!昔寡人过卫乏食,子推割股以进。今寡人大赏功臣,而独遗子推,寡人之过何辞?”即使人往召子推,子推已不在矣。文公拘其邻舍,诘问子推去处:“有能言者,寡人并官之。”解张进曰:“此书亦非子推之书,乃小人所代也。子推耻于求赏,负其母隐于绵上深谷之中。小人恐其功劳泯没,是以悬书,代为白之。”文公曰:“若非汝悬书,寡人几忘子推之功矣!”遂拜解张为下大夫。即日驾车,用解张为前导,亲往绵上访求子推。只见峰峦叠叠,草树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群噪,山谷应声,竟不得子推踪迹。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左右拘得农夫数人到来,文公亲自问之。农夫曰:“数日前,曾有人见一汉子,负一老妪,息于此山之足,汲水饮之,复负之登山而去。今则不知所之也。”文公命停车于山下,使人遍访,数日不得。文公面有愠色,谓解张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也?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魏犨进曰:“从亡之日,众人皆有功劳,岂独子推哉?今子推隐身以要君,逗留车驾,虚费时日。待其避火而出,臣当羞之!”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上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改绵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过!”后世于绵上立县,谓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

    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史记》和《东周列国》都有记述。然而,绵上山在哪里,却是一个大大的历史疑团,那么,介子推隐身的绵上山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疑团。

    晋国史专家邱文选在《古晋都在襄汾》文中载:古晋都遗址在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东里许,因系古晋国都城遗址,故历称“晋城址”,又称赵康古城。现经地下凿掘,发现地表三、四尺下,即古代宫城建筑遗基,规模宏大,形势雄伟,绝非一般城廓所可比拟。

    晋国成为春秋时的诸侯大国,是从献公(公元前676——前651年)即位开始,到文公(前636——627年)省政后逐步形成的。文公位居五霸之首,威慑列国,堪称晋国的黄金时期。

    绵上山位于晋国都城北十余里汾阴山。《太平县志》载:“汾阴山,旧志作汾阳山,从通志易今名。在县南十里,当自秦蜀经绛州而来孔道。东西绵亘几三十里,高五里。胜国时,草木蓊如,行人戒心。迨 柞既尽,四望弥旷,晨昏出途益滋惴恐。万历中知县侯子鲁乃筑室募民,立镇其上,命曰清储。出镇南里许,步其椒音交,山顶也。晋国故城近在趾下,星村棋舍,俱可指数。南望汾河五十里许,如匹练;西瞰马头、九原两峰,宛然列掌。东南如曲沃所称桥山、紫荆山、云外峰尖隐见如写,亦可谓乎上游者矣。其东臬为禹神庙,庙后有塔,眺之,势如涌出,堪舆家以为太乎之文笔也。康照十六年,邑人张问政、李足发、王奕曾鸠建。”

    该山晋国时这里的人传说好鸟飞不过岭,又名飞云岭。晋国丑姑姑打虎就在此山,由于丑姑姑在宫内救姜国母有功,姜国母将侄儿姜兴帮和丑姑姑两位打虎英雄结成百年之好从古流传至今。重耳出逃19年就从此山进入首阳山太平庄(今盘道),逃往它国,介子推携重耳出逃,重耳委托丑姑姑侍奉他的老母,留下了许许多多传说。

    晋国时由于该山是晋国北的天然屏障,绛州通往平阳的南北要道,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叠,接连不断,东西绵亘几三十里,草树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群噪,山谷应声,晋国时人们称这里为绵上,难怪介子推素爱绵上,负母归此。

    由于介子推守志焚绵上,绵上的森林被火烧成了秃岭。因时间久远传说是老君李耳要在这里种煤炭,晋国丑姑姑不让种碳,放火把山林烧光了。实则不然,介子推守志焚绵上是公元前636年,而老君李耳是公元前571年生人,从李耳的出生年可以看出此山放火不是他所为,介子推守志焚绵上已成史实。现在这里的沟两边的土崖还能看见被火烧后红红的颜色。

    《东周列国》文中曰:“子推终不肯出,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上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改绵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过!”这段话足以说明绵上是土山岭,唯只有绵上具备这个条件,环山之境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介田。晋文公命介子推母子的骸骨葬于绵上之下,立祠祀之。“改绵上曰介山,以志寡人之过!”晋文公下令军士就会遵令,在绵上之下将介子推母子的骸骨葬于此,并立祠祀之,改绵上曰介山。

    传说第二年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火烧绵上的日子,介子推母子遇难的周年。晋文公重耳,姜后以及姜相帮(母后的侄儿)等,前往介子推祠祀之祭奠,这也是情理中之事。

    晋国古绛都距今已有两千六百余年的历史。该绵上曰介山,只因时间的久远,晋国后裔将绵上和介山的名字淡忘了。后世并未在绵上立县。

    《左传》记载:“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晋侯赏从亡者,唯介子推不言禄。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左传》的记述和古绛都在赵康晋城相一致,晋文公出逃后公元前636年正是在这里继王位。这同时佐证古绛都在襄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由于介子推守志焚绵上,所以这里的森林树木被焚烧的无影无踪,成为秃岭,因此岭是晋国的山岭,今名晋岭。

    综上所述,从典籍、史料到绵上地望可知,介子推焚绵上是一个真正的史实。

    寒食节是因介子推守志焚绵上而立,由祭祀介子推扩大到祭祀各家祖宗,清明也就成为民间怀念先人扫墓祭祖的节日了。

    绵上考,揭开了千古之谜,介子推守志焚绵上而不是绵山。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立,它产生于古晋国。

    绵上山位于今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汾阳岭村南,名晋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文襄汾(2010-04-08)
0
著名人物 介子推

介子推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