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超
1997年,他只身一人,怀揣500元来重庆淘金。与直辖后的重庆一起飞速发展。12年过去了,这个至今带着浓浓乡音的河南小伙子,在他的第二故乡重庆,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跨越。如今,他已经成为重庆最大防水工程公司——重庆上隧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叫于超,也是重庆河南商会会长。
大学老师辞职下海经商
1994年,于超从河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当起了老师。“成了大学老师,也就是铁饭碗了,但是每个月只有263块钱。”坐在沙发上的于超,回忆起当年仍显得有些激动。
当时于超拿着每月263元的工资,就觉得只够花20天,后面10天就“无米下炊”了。“我也羡慕当时社会上的万元户。”仅仅两个月后,性格果断的于超毅然选择离开了多数人向往的“象牙塔”,投身“下海”。他先后在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的11个企业打工。
当于超从新闻中看到,重庆被中央批准成为第四个直辖市时,他激动了。“我要去重庆,那里肯定有不少机会。”于超笑着说,当时就是“头脑简单,向前冲。”
1997年5月30日,于超揣着500元钱,离开了河南老家。
初尝“漏水”滋味
住过菜园坝7元钱的小旅馆,每天伙食就3元钱,连坐公交车的车费都要精打细算……初来重庆的于超,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凭着自己多年打工积累的经验,靠着勤学刻苦,在重庆拼搏2年之后,1999年于超用第一桶金成立了重庆上隧实业有限公司,专门做防水材料和工程。
江北机场、地王广场等大型项目,都由于超的公司来做防水。“解放碑8个广场的防水工程,我就做了7个。”于超骄傲地说。不过紧接着一件事,让于超自豪不起来了。他负责的一个广场做了防水工程后,发现漏水了,却一直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这可把于超急坏了。
“我就天天跑设计院,重金请专家,设计人员担任顾问,为我支招。”在于超的努力下,广场漏水终于解决了。靠着过硬的质量和为人豪爽,于超的上隧实业在重庆业界名气越来越大。龙湖、华宇等大型地产商都选择和于超合作,让他帮地产项目做防水。
200万元买个教训
看着自己的生意红火起来,于超那股“冲劲”又上心头。2003年,于超在石桥铺投资200万元,打造全国最大的防水材料交易市场。由于防水材料的质保期半年左右,于超靠着自己的信誉从全国各地赊来了各类防水材料,“没想到遇到非典,什么工程都停滞了,200万投资打了水漂,全部赔光。”等非典结束后,各地重新开工,于超的防水材料却都过期了。
交易市场倾注了于超的心血,可一场非典,让于超一无所有。“我当时也没怎么难过,我就想我来重庆也就揣了500块钱,现在投资失败了,也就和刚来重庆的我一样。没有什么。”
于超没有拘泥在失败阴影中,而是积极吸取教训。“投资失败,我觉得是因祸得福,这让我学会在企业控制风险。”于超笑着说。
打造防水材料工业园
慢慢地,于超的乐观,以往积累的经验,让他迅速“站”了起来,继续在防水工程中打拼。目前,在全市的防水工程中,于超的上隧实业能占到40%左右的份额,是重庆最大的防水工程公司。
当谈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于超坦言,随着房地产业的困难,公司去年最后几个月的经营也比往年同期减少一些。“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肯定有影响,但没有伤到元气。”于超告诉记者,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他通过和各行业企业家接触时,就隐约感觉到危机的存在。“我立即放缓了公司20%的业务,乘机练好内功。”于超说,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他将再次调整企业战略,他将进军基础建设和建立防水材料工业园。
“这些日子我都穿梭在各个区县,选好地方做防水工业园。”在重庆建成全国最大的防水材料工业园,成为了于超目前最关注的事情。“企业已经度过了原始积累的过程,现在就是大力发展的时期。”于超自信满满地说。
创业建议:
“创业不一定要当老板”
创业不一定非要自己当老板。重点是在经营自己,那么你就是老板。最初踏入社会,别人不信任你是正常的,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信任。尝试着问自己:“你用心了吗?你用心去经营你的人生和事业了吗?”
于超说,现在不少大学生一到哪就先问薪水,钱少了不去。“平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显得重要,企业要是好平台,什么苦都可以吃。”
“中午吃2个馒头,喝点红苕水,很不错。”于超,这个地地道道的河南汉子,虽说已经来重庆多年,但仍保持着北方人的习惯。累了的时候,于超会一个人跑到缙云山上的道观里,去寻找一片宁静。(原标题:于超:重点是经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