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当代安阳 >> 真中河南人 >> 浏览安阳

“百优”队长赵喜吉

2013/4/17 11:08:23 点击数: 【字体:


“百优”队长赵喜吉

 
    深冬的北京,天空湛蓝。

    在位于东三环附近的北京住总团委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要采访的主人公赵喜吉。他身材不高,黝黑的皮肤,脸上总带着笑容,给人以憨厚、热情、似曾相识的感觉。

    1963年9月,赵喜吉出生在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之乡--河南林州市东姚镇玉崇村。当年这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981年,不满20岁的赵喜吉,肩挑父亲修铁路时留下来的扁担,扛着铺盖卷,毅然踏上了“闯世界”的征程。他在建筑公司当过材料员、当过会计、干过预算员、搞过管理。1988年,林州市建筑工程三公司正式任命他为施工队长。从此,这支队伍在赵喜吉的带领下,在首都建设舞台上与住总集团、市政总公司携手并肩作战。建银大厦、国家计委宿舍楼、国家技术监督局办公楼、曙光小区等工程中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大北窑立交桥、安慧桥及外埠的济德高速公路等工程中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2001年4月28日,当赵喜吉得知荣获团中央、建设部等8部委授予的“全国十杰百优”称号时,他百感交集,鏖战“宝景”,拼搏“立交”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1999年的大年初六,河南林州的百姓还沉浸在安乐祥和的气氛中,赵喜吉租借的四辆大轿车,满载着民工向北京方向驶去。2月10日,宝景大厦开始打桩、挖土、降水。3月8日正式动工。承担此项工程的是住总集团三公司第十项目部。项目经理郭燕选择了与他们多年合作,具有丰富结构施工经验的赵喜吉施工队。

    宝景大厦工程地处安定门外繁华的闹市区,施工现场狭窄,框架结构施工复杂,地下基础深16米。工期紧张,建设单位要求一年主体结构封顶。就在郭燕项目部把工期计划排好,开始实施时,钢筋的运输、加工却成了工程进度的“拦路虎”。由于施工场地狭窄,晚上10点钟运料车进现场,怕影响居民休息,所以钢筋只能运到离现场几百米的路边。赵喜吉每天晚上都要组织民工将上百吨的钢筋肩扛到现场,加工完后,还要扛到别的地方,腾出地方再加工。就这样,每天都像蚂蚁搬家一样,倒腾钢筋。苦和累对于赵喜吉来说没少受,尽管这样,到了1999年的6月,底板完成开始地下三层结构施工时,他们的施工进度还是没有达到预定部位。赵喜吉也是有苦难言,他也起急冒火,嗓子哑了一个多月,说不出话来。在这种情况下,赵喜吉没有服输,更没有退却,他坚守在工地上,配合项目部工作。工程基础结构完工后,施工转入正常,赵喜吉组织工人加班加点,合理安排工期,科学施工,主体结构施工时最多一个月完成6层,终于使宝景大厦在2000年4月15日封顶。项目经理郭燕说:“在困难面前,他们发扬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帮助我们抢任务,不计个人得失,他们不愧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外施型青年突击队。”

    其实,对赵喜吉有如此评价的又何止是郭燕呢?他们在市政公司的领导中口碑也满好。故事还得从他与市政某公司道路施工处经理、全国劳动模范张全忠一起建设西直门立交桥讲起。

    西直门桥改建时,张全忠立下“军令状”,要向国庆50周年献礼。竣工日期已经定死,工期要求赵喜吉他们必须争分夺秒。1999年4月6日,赵喜吉带着他的几百号人马,加入了西直门立交桥的改建战役中。第一次打交道,一点都不客气,老张把从东到西的主桥共四匝道,从基础到主体的施工都给他了,仅打混凝土一项就1.4万立方米,之后又把从北往西、从南往西的二、三、四匝道交给他。可以说,桥底层基本上都是他们干的。原定9月底主桥主路通车,由于北京展览馆要在国庆前举办建国五十年辉煌成就展览,工期又要提前。9月18日,市领导要为西直门桥通车剪彩,工期更紧了。9月14日,一匝道的“三跨”钢梁桥面混凝土130多米的任务又交给他。张全忠说:“喜吉,交给你了,四天完成任务,一点不容商量。”就这样,赵喜吉每天带着200多人24小时拼抢,奋战在工地,终于按期完成。9月18日,西直门立交桥全线通车,张全忠在通车仪式上拍着赵喜吉的肩膀说:“喜吉,这次要不是你在现场昼夜盯着,这活儿还真完不了,以后有活还给你”,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赵喜吉在西直门立交桥工程建设中,捧回了“结构长城杯”和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吃水不忘挖井人。”赵喜吉致富不忘党恩,他富而思进,致富思源。1996年8月,林州市遭受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洪涝灾害,给林州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报家乡人民一片情,他带头捐款3000元人民币。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赵喜吉带头捐款2000元,两天之内,该队又捐款9625元。

    赵喜吉生活十分俭朴,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乱花一分钱,但是为了使家乡的孩子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他却慷慨解囊。他已累计投资30多万元给村镇兴建小学,硬化乡村道路,为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15年来,赵喜吉施工队共创劳务收入3100万元。现在,他的家乡东姚镇玉崇村,一座座漂亮的小楼盖了起来,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

    而今,乡音未改的赵喜吉痴心依旧。他的脉管里搏动的、胸膛里燃烧的,依然是一位赤子对故土的不了情。本报记者 陈军 通讯员 李家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2002-01-14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