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简介
刘林增,55岁,中共党员,林州市横水镇白壁村人。河南省中原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公司总经理。公司先后在上海及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承建高层、多层楼房和工业厂房上百万平方米,多次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外商及台商合作,承建了大批大型工业建筑项目,在长三角地区赢得很高声誉。许多工程获优良工程奖。公司1100多人,资产6000多万元,年营业额上亿元。
采访手记
“老刘,楔得硬!”
林州人称赞某人本事大时,就用铿锵有力的3个字:“楔得硬!”在上海,听说我们要采访刘林增,很多与老刘打过交道的外乡人,也都套用这句地道的林县俗话来评价他。
老刘的公司是目前我省唯一在上海注册的土建总承包公司。
靠诚信和坚韧,刘林增在江浙人一统天下的上海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承建了大批外商工业建筑项目,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为河南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老刘说,他要用实践证明河南人的诚信。
当年起步时,“印象分”最低
刘林增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的第二天。门外人声鼎沸:
“老刘,你可千万不能有事啊!咱这100多号人可全都指望你呢。”
“这不明摆着是歧视嘛!”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刘总,咱走,咱不跟上海人玩了还不中?”
……
语音都是林县土话。一群汉子由开始的担心、劝导,到后来成了发泄怨气。
门“哐”的一下拉开了。听见刘林增一声断喝:“都给我住口!”众人吓了一跳。
“都说的啥熊话呀!光埋怨顶个屁用。你们以为我是躲在屋里生闷气呀,我是在反思!”
这是10年前的事,发生在浦东新区。
当时,已在东北打拼多年的刘林增,为抓住浦东大开发的机遇,挥师南下,在浦东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番。不料,第一炮就“药蔫”了:他们在上海参与公开竞标的第一个工程——浦东新区汽车站标段,最后亮标时,总共4项“标的”中,中原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公司的“开办费”、“技术标”、“商务标”3项都是最高分,然而在“印象分”中却栽了跟头:所有投标者中的最低分。结果是,刘林增以0.1分之差败给南方一家公司。
令人想不通的是,这是河南人到上海搞建筑的第一标,第一标何处得来的印象分呢?
“我就不信,比修红旗渠还难?”
“眼看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那滋味搁谁也不好受哇。”
回首创业往事,老刘感慨良多。但那时他却对工友说:
“有本事都给我振作起来!人家为啥对河南人印象差?我这两天想透了:我认为人家南方的公司确实有许多方面值得咱好好学习。比如企业形象,人家办公环境干净整洁,有花有草,办公室里有电脑、复印机、员工统一着装,佩戴胸牌,内部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体系。这些细节咱咋没注意?从现在起,咱就从细枝末节做起,改变人家对咱的看法。头一炮不是没打响吗,咱就再打第二炮、第三炮。我就不信咱用诚实厚道和高质量的工程,打不动他们。我就不信这能比修红旗渠还难!”
同场竞技,令业主刮目相看
刘林增没有气馁。他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更相信朴实的厚道的信用的能干的河南人终究会被务实的上海人认同和接纳。
不久,一家外资公司在昆山同时建两座同样规模的厂房,其中一座交给浙江一家公司,另一座经人引荐试探性地交给了中原建设公司。刘林增嘱咐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让河南人露露脸。
露脸的结果是:工程进度他们大大快于浙江那家公司;工程质量也大大优于对方。业主刮目相看!他们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尊重。
完工后,业主打发走了浙江那家公司,特意留下中原建设,将厂区围墙、附属道路等配套工程统统交给了河南人来做。不仅如此,甲方老板还将刘林增和。(原标题:"在沪创业河南人"之十: 用诚信建设“中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