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文博馆--神奇的符号 惊世的贡献

2013/10/21 17:27:28 点击数: 【字体:

  神奇的符号  惊世的贡献 

  ——写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我市建设落成之际

  □ 刘晓廷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先有象形文字,后有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是拼音文字之祖。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先天存在于各自独立的文明环境之中。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这些人类最早的原生文字,虽在功能上还不能记录全部语言,但语言中的主要信息,都已经被凝聚在这些符号之中。

  然而,以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与远古人一样弱不禁风。今天,在四大文明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被深埋在了岁月的风尘中,但是,那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这些薪火相传的文字,不仅为世界1/4的人口所广泛使用,而且一场席卷全球的“汉语热”,正日益成为“通用货币”。追根溯源,今天的象形文字,究竟涵盖着多少人类智慧,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神奇与奥秘?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人们不局限于殷商一个断代史的续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在地图上几乎很难找到小屯村的洹水河畔,在数代商王朝曾经指点江山、问卜中华、传承华夏文明的甲骨文故乡,建设并落成了世界第一个中国文字博物馆,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以甲骨文、金文融会于一体的“墉”字形造型和“四阿重屋”的外形结构,再现了殷商宫殿建筑的基本特性,并与商代饕餮纹、蟠螭纹图案与浮雕金顶相辉映,显示出宫阙的凝重、内含和神圣。这些神奇的符号,记录着数千年来历史文明的传承与见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荟莘了中华汉字5000年无与伦比的辉煌。

  石破惊天  晨曦初露

  凡学过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为周所灭,20年后,商朝旧臣箕子,路过都城殷时,看到的已是一片麦田,无限伤感,当即作了一首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想当年,殷墟都城繁华得很,所谓车行酒,马行炙,如今繁华的都城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文随着朝代的灭亡再也无人提起。

  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的“龙骨”入药,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那一年是公元1899年。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和其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共同研究甲骨的事实已无可厚非,功不可没。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甲骨文告别了被当作中药默默消失的命运,使得在经历3000年后,惊现于世。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发现之初,一些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他们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文》,应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了,所以对甲骨文抱怀疑态度,加之古董商受利益驱使,有意隐瞒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编造了一些谎言,把甲骨文出土地说成是汤阴羑里城、卫辉等地,一时间真假难辨。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卜辞里面发现商王的名字十几个,所以他恍悟,这卜辞的出土地应该是商朝都城。

  殷都,是消失了3000余年的古代都城,隐藏于甲骨背后曾经失落的殷商王朝初露端倪。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王国维复原了殷王谱系。如果没有甲骨文,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还是一种神话,甲骨文一经发现,至少商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人怀疑的。

  公元前1300年左右,经历九世之乱的商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王——盘庚,他带领臣民,开始了一次宏大的迁都之旅,从黄河以南的“奄地”,西渡黄河到“殷”。洹河水在这里绕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形,沿大河回溯,3300年前的一天,迁徙的队伍从远方而来,他们看到了这条大河,看到了一个森林茂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立崭新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时273年之久,后人称之为“殷商”。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汉字系统,它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吗?是一字一音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字不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它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进入成熟期已有一段时间。因为它的文字数量很多,按最新统计,仅单个的文字已经超过4000个,它可以表达复杂的概念。它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各种各样的词性都已经齐备了。

  甲骨文并不等同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已经具备指事字、会意字,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形声字。形声字的完成,构成了语言的需要,不管是实词、虚词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

  在一个两维度的空间里,古人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汉字本身的图形性决定着两维度组合性,只有组合才能产生出字的雏形,逐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方块字。两维之间生成的方正,不仅仅代表了汉字的形体,它象征着古老东方独有的人文精神,并烙刻在3000多年的时光中。

  1928年10月,市郊外的小屯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野外考古正式拉开了序幕。3000年前的祭祀坑、车马坑、宫殿基址,以及大规模的王室墓葬群的出现,一个淹没已久的王朝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中国为中心,占世界1/4的人口,能千古如斯地使用着这些方块字,并且超越历代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影响着几乎整个南亚地区,这些生存方式的表象和符号,以稳定的形态傲然人间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寻根溯源  扑朔迷离

  早在54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压写在一块块泥板之上;5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巨大的石碑和神庙中,凿刻下神文,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字;3300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龟甲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这几种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古文字。其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甚至被人们遗忘了十几个世纪,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神秘优美的方块字,究竟起源于哪里?中国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它的形成会经过多少世纪的漫长发展呢?这个成熟系统的形成,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太昊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造就了最初的文字。仰韶二里头人端着盛水陶罐,从水中倒影发现太阳的形状,一个陶工记下了这个图形,这就是最原始的“日”字。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古书《淮南子》记述了那颇为惊天动地的时刻,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在汉代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仓颉最早的画像,他端坐于地,脸上赫然是四只眼睛,仓颉是一个传说还是真的存在至今尚不清楚。据说,仓颉是黄帝史官,智慧超人。《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始,黄帝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仅在战国时期《荀子》、《吕氏春秋》、《世本》等书中能看到一些记载。

  著名思想家荀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能给人们一些启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很多人在造字,但是只有仓颉把各种不同的形体汉字统一了,文字不完全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使之集中起来作为一种形象出现。在古籍和神话中,人们触摸到一些久远的历史,但如果黄帝的史官仓颉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么当时的文字有可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中国文字最早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长的岁月被后人遗忘,有人称它为文字的史前阶段,或初文阶段。1969年,在宁夏贺兰县,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山里的惊人景象,在山石上刻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图形,上百米的山石上罗列着各种各样的人面像。这些岩画的发现曾引起国内外轰动,而更为激烈的讨论发生在文字起源的领域。从已发现岩画的符号表明,它的结构与汉字非常相似。在8000余幅岩画中发现了1500个符号,这么多的符号都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不是文字?至今仍是个谜。如果是,它将把汉字的起源推前数千年。

  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数与图画密切相关。甲骨文中的“日”,早期划一个圆加一点,古埃及是画了一个圆。所以说共同的取向都是自然界中人类最熟悉的一些事物。

  “我的图画使我成为神明,请听我的鼓声我的歌声,我坐在她的身边隐去身形,我们手臂相连,如同一人。即使她在一个孤岛,即使她在另一个世界,我的歌声也能传到她的心中,我可爱的新春的紫罗兰”。这是一首用文字画表示的恋歌,用来通信和备忘的图像,学者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将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源头。

  远在2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有了绘画的能力,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在青海、云南、宁夏等十几个地区发现了岩画。

  岩画本身太过久远。岩画很难断定时代,和象形文字相似,所以之能称它叫“前文字现象”。虽然无法证明岩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但它所展示的漫长而遥远的史前时代将永远消失在时空里。岩壁上的深深痕迹,经历近万年时光的磨砺,证明了它曾经存在过。

  漫长苦旅  卓拔于天下

  纵观我国文字发展史,伴随甲骨文应运而生的古老文字之一,被人们堪称为中国最雍容华贵,融金属为一体的一种文字,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往往献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上古时期,鼎与鼎文化就被披上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传说黄帝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镇住了中原的气脉,镇住了九州八方,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尤其是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75公斤,被列为中国博物馆镇馆之宝。但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呢?历史渐行渐远,已成为千古之谜。

  迄今,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14000余篇,其中商周金文篇什多达10000篇,据《金文篇》载,金文单字达3700个,已被辨识的文字也有2400多个。

  在夏、商、周漫长的金文与青铜岁月中,它们远远超过普通器物的命运与生存价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立国之重器,王权之象征,要政之佐证。古人总是在历史长河的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端倪。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它的出土记录了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的确切时间,对这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的传世文献,有着非凡的意义。“利簋”上铭刻了32个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给右史“利”一些青铜,铸造了这件器物,记录了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描写得完全吻合,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则不言而喻。

  周王朝的历史只能给后人留下模糊的记忆。进入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各路诸侯争雄,礼乐崩溃,分争局面愈演愈烈,各国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文字形体各有差异。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战国文字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袭了西周金文,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文字系统,笔画随意简繁,形体结构极为混乱,一字多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繁简并存,已成普遍现象。公元前221年,秦国崛然而起,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始皇除对货币、度量衡实行统一政策外,命令李斯等人以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文字全部被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在实现国家的统一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达尔文进化论中所言,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同其他事物一样,文字也在概莫例外的演化发展中。初始帝国的“书同文”,即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文字简易书写则蕴藏在人们的愿望中。2002年,在酉水河畔一口神秘古井中发现了36000枚秦简,是秦代官署的档案库,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字现象使专家深感意外,在消除淤泥后的斑斑字迹中,却无一枚是小篆,秦隶的大量出土,不禁令人疑惑,更是对“书同文”的挑战。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捕入狱,他深知小篆书写复杂,在狱中苦思10年,将小篆改繁就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这就是隶书。据说秦始皇看后非常欣赏,不仅释放了他,而且还将隶书发文官府,辅助小篆使用。如果故事有它真实的一面,那就是隶行天下的晨曦初露。

  昙花一现的秦帝国被汉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汉字的人们,将前人笔下略显粗糙的秦隶提升为汉字应有的庄重和气度。由最初几个孤孤单单的契刻符号逐渐发展为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有限的记忆与无限增长的汉字这一难题变得更加迫在眉睫。公元100年即东汉永元12年,一位名叫许慎的学者,开始撰写一部名叫《说文解字》的书,这本书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将原来一盘散沙似的汉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把10000多个汉字,归纳到540个部首的下面,并总结出中国文字的“象形、指事、会意、通假、转注、形声”6种造字方法,让他既能查检,又能够讲解,然后将每一个字通过本意与经典挂上钩,达到了还原经典的目的。正是经过汉代儒生们的整理和修订,陪伴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方块字,终于成为一个稳定、规范的文字体系,从那以后,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论朝代如何更替,汉字这个称谓再没有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始终能从这个响亮的称谓中,重温华夏子民的荣光。

  历史上,由于文字不同,曾出现过欧洲大陆的分解,东西罗马分庭抗礼。中国虽经历过南北朝对峙的折磨,出现过“五胡乱华”,弯刀和铁骑横扫中原,豪杰并起,群雄逐鹿,但后来,北魏孝文帝杀太子正是为了推行汉化政策,一律讲汉语正音,他的成功主要是采用了汉字,求得了政治上的统一。公元8世纪与16世纪的中国,尽管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的更迭,但在广大辽阔的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一脉相承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文明之光  韵和于世

  早在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前来觐见清朝皇帝——乾隆。

  这是这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古老的中华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最新科技发明的礼品590件,使团成员由科学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而其中略通中文的只有一人,而当时的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也不超过100人。这种大规模的政治文化交往在历史上尚属首例。

  紫禁城系明清两代中国最高权力的核心,500多年间,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纵立着皇帝的宝座,而每一把龙椅的后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书法作品,这在全世界所有宫殿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今天,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帝王们,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默默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目光。这些气置轩昂的字符,几乎永恒地凌驾于皇冠之上,他们是什么?是文字,是艺术,还是信条呢?

  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形体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使我们成为我们,使汉族成为汉族,汉字使中华成为中华。

  1998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书法文字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那么,这种书法,凭什么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它的独特魅力从何而来?这种“技近乎道”的意境营造和表意特征,则不言而喻。法国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一定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汉字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笔画交错的形象所打动。

  2007年春,一个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的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140余名中国学者和70多位国外汉学家会聚一堂,就“中国形象”、“汉语国际推广”等议题展开广泛的对话。与此同时,一份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寻人启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寻找失踪101年的丁天龙。

  公元190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年份,这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侵略中国的11个国家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就在这一年,远在地球的另一半,一位名叫卡朋蒂埃的大亨,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捐献了10万美元,并致信:“我以诚悦之心献给您筹建一座中国语言、文字、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天龙’汉学讲座教授之名,为之命名。”这是丁天龙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上,这位美国大亨为什么要出资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创建一个汉学系呢?

  1870年,卡朋蒂埃的随从队伍里,增加了一名来自中国的劳工,他就是丁天龙。丁天龙为人礼貌、亲和友善,常去火车站接待客人,十分热情勤奋。有一次,他的主人卡朋蒂埃酒后发作,失去理智,一怒之下曾解雇了他。第二天早上卡朋蒂埃清醒后,空空房内只剩他一人,令他无比懊丧,甚至不知如何应对未来生活,丁天龙知道主人的情况后主动回来,同以前一样给他端茶送饭。丁说,孔子教导我们要为人忠诚,所以我不能突然离开你。宽厚、包容、仁慈,是每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操守,这件事让这个暴虐的美国大亨感动万分,从此卡朋蒂埃把丁天龙看做是终生最信赖的朋友。晚年,卡朋蒂埃问丁天龙想得到什么回报,丁天龙回答说,希望美国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人和中华文明。

  在1901年7月,卡朋蒂埃在写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信中说:“我不是中国人,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岛屿上大约7亿人们的时候了。”这些感动过外国人的故事,至今仍感动着今天的中国人。

  刊登在寻人启事上的这段话,所展示的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自觉使者的意愿,更是一种包容文化,一个主张以人为本,主张文明多元共生,一种和谐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有冲突和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相互了解、共谋发展的对话方式尤为重要。

  1979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教授,应邀参加香港一个国际会议,香江的繁荣,令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会议期间,一位外国专家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这让钱伟长教授的情绪跌入到谷底。中国汉字拉丁化的权威刊物《语文现代化》丛刊于1980年第一次宣告,方块字在电子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1981年6月27日,钱伟长教授发起成立了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电脑汉字输入法问题研究。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汉字输入法总数达到了1600种。在人类信息时代,古老的表意文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今,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文字有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中文。重要文件都以这6种文字印发,而中文则是其中最薄的一本。事实表明,汉字不仅仅是沉默的字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更是砖石,构筑中华5000年历史的砖石。

  一些西方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世纪之交人类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汉语和汉字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传播,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学外语的达3亿人,促进了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今270多个孔子学院在近百个国家设立,美国已建成了12个。美国《时代周刊》分析,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教程,中小学增设汉语课已成为新的趋势,一场席卷全球的“汉语热”正如期而至,这不仅与未来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一致,而且也符合全人类共建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市台办供稿(2011-1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