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杨彦明感到可喜的是,2006年,安阳市政府将丁庄村杨炳的康熙圣旨碑和杨炳墓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内黄县梅花拳开始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已经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下一步要逐级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安阳市梅花拳协会和内黄县梅花拳文化研究会正在筹备,有关部门还准备设立中小学梅花拳文化教材编写组,当地政府还准备把内黄县打造成闻名全国的梅花拳特色文化县。
拳之无奈河南诸多拳种濒临失传
据了解,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我省流行的就有40多种。此外,还有不少拳论拳谱,或散落于民间,或被图书馆收藏而束之高阁。晚清以来,我省的这些拳种曾名噪一时。而现在,一些拳种却面临失传。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筹拍纪录片《中华武术功力大赛》。有人说,中华武术中有一种宋氏通背拳,非常擅长技击,其代表人物就是河南偃师人宋天祥,不知现在这种武功是否失传。自此,宋氏通背拳和它的传人才浮出水面。
八极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博爱县如今习武者甚少。荥阳王村镇后新庄是苌家拳直系传人所在地。苌家拳依然坚守“不得在人前卖弄”的古训,也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另外,开封的查拳、汤阴的岳家拳、安阳的弹腿、豫东的洪拳、淮阳的六步拳、长垣的六合枪、滑县的虎尾镰、鹿邑的跤术等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中,博爱县的八极拳、漯河和周口的心意拳、荥阳的苌家拳名列其中。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栗胜夫对我省一些拳种的现状感到担忧。他说,我省武术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
他说,千年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他建议有关部门对我省武术家底进行大排查,对民间杰出武术家、优秀传承人的功绩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还建议创建河南武术博物馆,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重要的是,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之中。另外,传统武术一贯重视武德教育,过去,各门派均订有戒律训条,但一些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一些理论观点有待修正。(今报)【原标题:中国文武双修的唯一拳种——梅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