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之流派纷呈
2013/4/15 18:02: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文化产业网8月10日消息:一个剧种的繁荣兴旺,离不开具有深厚艺术功力、卓越创造才能、在观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艺术家的贡献。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早期豫剧艺术家的创造已经作为艺术手段、剧种神韵被继承下来。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法亲眼看到他们那天才的表演和聆听他们优美的唱段,但是,我们从昔日珍贵的资料里,依然可以领略各流派掌门人的绰约风采和他们的辉煌业绩。
说到当代豫剧艺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流派纷呈,群星灿烂!
专家周虹:清代末年,豫剧有了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地域流派。她们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背景下产生了融合,这是一大进步。在流派的相互融合中,一些具有艺术天才的演员努力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豫剧明星,而一旦这位明星的艺术风格被众多豫剧演唱者追随、模仿,便形成为一个豫剧流派。豫剧流派的区分,更多的是群众意志,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科学界定。有时会把具有独特风格、较高威望,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模仿群体的艺术家也称为一个流派。有的艺术家风格极为独特,很难学习,就不大容易形成流派。
解放前,豫剧并没有形成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豫剧的繁荣发展,演员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一些豫剧明星的演唱风格为众多演员模仿,就有了以演员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这些流派和具有成熟风格的艺术家们,以特有的独创性唱腔和塑造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此,豫剧进入到一个百花争艳、众声合鸣的季节。
专家荆桦:人们在谈论豫剧流派的时候,总是首先说到“常、陈、崔、马、阎”,指的就是“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
在豫剧史上,常香玉这个名字恒久地散发着的艺术芬芳。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是对豫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9岁学戏,开始学唱豫西调,曾拜豫西的豫剧名家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初学花旦、小生、武生,后来专习旦角,并以韵味醇厚、声腔优美而著名。成名后,又学了 “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并吸收曲剧、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乐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演出的《花木兰》可以说是誉满全国,《红娘》、《断桥》、《大祭桩》广受豫剧观众的喜爱,不少常派弟子亦因演出这些剧目成名或获奖。
专家朱超伦:常派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声腔上,也表现在她的所有演出剧目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朴实、新颖、自然、独特,既激昂慷慨又细腻委婉,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
与常派艺术相比,陈素真所创立的陈派好像缺乏阶段性的轰动效应,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豫剧界,陈素真却一直享有“豫剧皇后”,“豫剧梅兰芳”的美誉,她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到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
专家石磊: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剧目,如《麻风女》、《洗涤血》、《义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轿》、《宇宙锋》、《春秋配》、《洛阳桥》等影响深远,至今被一些陈派弟子和陈派爱好者保留演出,广为传唱。
石磊:陈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调,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调。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调的音乐素材丰富充实祥符调的音乐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耐品味。陈派艺术在表演方面对豫剧的贡献尤为突出。陈素真精心学习研究了做功戏、武打戏,她身段动作优美规范,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称一绝。
豫剧崔派艺术的创始者崔兰田,是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之首,有“豫剧兰花”、“豫剧程派”之称。在豫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荣誉。她11岁就进入周海水的太乙班学戏,宗豫西调,演过须生,小生,擅长老旦,精于青衣,是豫剧唱腔艺术中委婉、含蓄、凄美风格的典型代表。
专家耿玉卿:她演出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豫剧界称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崔兰田的唱腔低沉委婉,细腻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擅长于塑造悲剧形象,是崔派艺术的突出特点,也是崔兰田对豫剧艺术的最突出的贡献。
热闹红火、激昂慷慨的豫剧,是以演出正剧、喜剧为优势的。但自从有了崔派艺术,使豫剧在演出悲剧方面亦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愁肠百结、悲悯情深的曲调,寄托了无数人的爱恨情仇。
专家范立方:崔兰田的唱腔间区跳度大,对比鲜明,节奏强烈,具有感染力,又让人回味无穷;归韵多入鼻腔和胸腔,显得内在、凄婉、深沉;多以下滑间、和上下二度回区倚间作为唱腔结尾,能够准确强烈的表现人物凄婉缠绵、悲哀痛苦的情感情绪。
听到这高亢、嘹远的嗓音,看到这千军竞发的场面,国人很少有不知道这出戏的,这就是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观众把马金凤的演唱艺术称之为豫剧“马派”。在《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中,豫剧艺术家马金凤塑造了一个既是贤妻良母、又是英勇威武的元帅穆桂英形象。这个形象在戏曲行当上称为“帅旦”。而帅旦这个行当也是马金凤的创造,她融青衣、刀马旦、武生的行当为一体,刚柔相济,威武豪迈。
耿玉卿: 除了《穆桂英挂帅》,大家都知道“一挂两花”是马派的代表作。“一挂”当然是《穆桂英挂帅》,“两 花”指的是《花打朝》和《对花枪》。这些剧目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马金凤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誉为“洛阳牡丹”。 从这一美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马派艺术的喜爱,也可以看出马派艺术雍容华贵、典雅靓丽的艺术特色。1953年,马金凤在上海演出时,曾受到梅兰芳先生的悉心指点,根据梅先生的意见,马金凤对《穆桂英挂帅》做了认真的修改。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京剧的神韵。
耿玉卿:马金凤的唱腔属于豫东调。在豫剧演唱中独树一帜。音质圆润纯净,清脆悦耳,吐字清晰真切,干净利落,行腔自然松弛,舒展娴熟。以小嗓为主,多在中间区运行。旋律很少做大的跳跃,很少甩腔,字多腔少,节奏平称。很符合河南人干脆、利落、爽朗的性格特点。这是马派唱腔为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马金凤今年82岁了,她是“五大名旦”中惟一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对自己豫剧事业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使她依然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活力。
方可杰:豫剧一向以粗犷豪放、大气磅礴为其突出特征。但是任何粗犷的艺术都有其细腻的一面。这样才能刚柔相济,符合艺术的辩证法。豫剧艺术家阎立品创立的豫剧“阎派”艺术,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细腻委婉的风格。“阎派”在闺门旦这一行当上做出了卓越贡献。阎立品在《游龟山》、《碧玉簪》、《西厢记》等剧中塑造的胡凤莲、李秀英、崔莺莺等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经她修改和演出的《秦雪梅吊孝》至今盛演不衰,不仅是阎派弟子的保留剧目,还是在演员比赛、戏剧晚会中常常看到的演出节目。1954年,梅兰芳大师破例收阎立品为徒。在梅先生的点化下,阎立品的艺术更增强了典雅品格和都市气息。阎派艺术的含蓄委婉、典雅细腻,正是不少豫剧剧目中所欠缺的。一种粗犷豪放的艺术,只有融入这种含蓄细腻的艺术成份,才更有助于她的发展和进步,达到和谐完美的至境。
方可杰:阎立品扮演的闺门旦常常是举目半转轮,出语半张唇,抬袖半掩面,举步半提裙。表演质朴,不失俊雅,表演妩媚,不失端庄。特别注意在“内在情感”上下功夫,常常是“为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她在《蝴蝶杯·藏舟》中的表演,堪为细腻、委婉的楷模。为众多弟子所继承。
豫剧的“五大名旦”及众多风格流派,都是豫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六、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五大流派唱腔深入观众心中,飘荡在中原大地,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景,更是戏曲艺术不朽的乐章。
豫剧观众把五大名旦称之为豫剧的五大流派。很多人认为,桑振君是与五大名旦齐名的豫剧艺术家,桑振君长期从事豫剧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弟子,有不少追随者,应该称之为“桑派”。
桑振君6岁跟随母亲学习演唱河南坠子,9岁学唱豫剧。坠子的板式比较单纯,在演唱时特别重视嘴皮工夫。她的坠子功底实际上对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她的唱腔属于祥符调,口齿伶俐,字乖音巧,她所创造的偷、闪、滑、抢和离调唱法被认为是豫剧演唱技巧的一绝。其演唱的《对绣鞋》、《桃花庵 》、《秦雪梅观文》等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在豫剧光彩夺目的历史进程中,旦角所呈现的艺术魅力显著而弥远,与此同时,男生角的唱腔在观众心目中也树起了猎猎大旗。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创立的豫剧唐派艺术,是一个艺术特色非常突出的派别。很多豫剧观众都能从那独特的二本腔中听出“唐派”的韵味儿来。
在20世纪30年代,唐喜成学艺于长葛的万乐剧社,先后在许昌、开封、郑州、襄县等地演出。他属于融合了祥符调和沙河调的一位豫剧艺术家,演出的代表剧目有《三哭殿》、《辕门斩子》、《南阳关》等 。
唐喜成虽然是二本腔演唱,但不同于旦角的“假嗓”。没有脂粉气,充分表现了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南阳关》中扮演伍云召,根据人物性格需要,其唱腔呈现出激越悲凉的味道。在《三哭殿》中,他扮演李世民,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情有理,苦口婆心,要像一位家长一样处理难以摆平的家务事。其唱腔刚柔相济,洒脱飘逸。多年来,唐派艺术在观众中非常流行。不管在专业演员中,还是在戏迷群体中,人们可以随时听到豫剧唐派高亢明亮的唱腔。
刘忠河是成长在豫东地区的表演艺术家,其唱腔以本嗓为基础,行腔酣畅,自成一派,深为农民群众欢迎。
在80年代中期,有一出独具特色的豫剧剧目,让千百万观众为之倾倒,许多人在茶余饭后谈论剧中情节,交往中常常引用剧中词汇,该剧还成为人们看待官场与民间事理的尺度,这就是《七品芝麻官》,剧中县官艺术形象的扮演者是牛得草,牛得草扩大了豫剧丑角艺术在全国的影响。
牛得草自幼以乞讨为生,10岁学习豫剧,勤奋好学,功力深厚,曾受京剧名丑萧长华指教,其表演丑而不俗,唱腔风格独特,注重体验人物,唱念做舞俱佳。演出的剧目《卷席筒》、《做文章》、《仨愿意》等,在观众中深有影响。20世纪50年代他的表演艺术饮誉中原。在他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搬上银幕之后,更是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国外观众把他称之为“东方卓别林”。
在豫剧丑角中,任宏恩的艺术表演也独树一帜,他的表演诙谐本色,贴近生活,为豫剧丑角行当艺术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
在豫剧艺术的田园里,净行的表演艺术也堪称一绝,该行当运用本嗓和气泡音发声,其道白与唱腔深厚豪迈,有气吞山河之势,其风格源自中原人粗犷、耿直的性格。
夏相林:李斯忠先生是豫剧净行的代表人物。他主演的“黑头戏”《下陈州》、《跪韩铺》、《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的嗓音宽厚洪亮,唱功深厚,人送绰号“八里嗡”,意思是,他的唱腔能够传送八里之遥。
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众多享有较高威望的演员,彰显了豫剧最鲜亮的艺术风格。当然,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艺术家枚不胜举。本片只能是选取不同行当的代表,把他们最主要的成就和艺术特点作以粗线条的勾画。
时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豫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豫剧为了适应审美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观众,不断推陈出新,因而,也不断有耀眼的艺术新星出现在豫剧舞台上。
20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金马影业公司与河南省合拍的豫剧艺术片《包青天》在全国放映,豫剧演员张宝英的名字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在剧中扮演秦香莲的张宝英,拜师崔兰田,继承了崔派艺术,唱腔深沉细腻,表演含蓄大方。
王希玲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演员。以其婉转流畅的唱腔和潇洒的做派,在《胭脂》、《陆逊拜师》、《春秋出个姜小白》等剧中塑造了典型的小生艺术形象,被人称为“风流才子”。
这时期,王青芬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豫剧演员。
谭静波:王清芬扮演的白素贞、林黛玉、黄桂英等古代和现代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唱腔上,她学习科学发声,吸收民歌唱法;在表演上,她刻苦学习程式,同时又把民间舞、芭蕾舞、踢踏舞等舞蹈语汇融入戏曲表演。表演中,使用的大滑步、跪蹉步、抛盖头、转扇子等动作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有的堪称绝活。她曾以《大祭桩》、《抬花轿》的精彩表演饮誉北京舞台。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荣获第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演员虎美玲,继承常派艺术并融汇各家之长,以委婉曼妙、清越高远的演唱特点和含蓄隽永、俊逸高雅的表演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石磊:虎美玲扮相娴雅,嗓音甜美明亮。主攻闺门旦,兼演青衣、刀马旦。先后塑造了花木兰、穆桂英、黄桂英、周凤莲、秦香莲、李铁梅、海霞、武则天等艺术形象。她的演唱风格俊逸高雅,在豫剧界独树一帜。
在众多豫剧演员中,谷秀容的艺术经历具有传奇色彩。戏曲大师张庚称她“表演惟妙惟肖、歌声穿云烈石”。
在当今的豫剧队伍中,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成为当今豫剧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将成为豫剧第三代艺术家。首届“香玉杯”得主汪荃珍,是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她主演的《香囊记》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地方戏曲展览演出。主演的现代戏《香魂女》获中国艺术节大奖。汪荃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由于她参加过一些电视剧的拍摄,具有很强的体验角色的能力。她唱腔俏丽动听,身段规范优美,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是一个艺术功底深厚的演员。
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洪应:改革开放以来,豫剧虽然与其它戏曲剧种一样比较困难,但是,豫剧界的有识之士仍在拼搏、奋进,并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和创新。在豫剧队伍中,一批青年演员表现出了可贵 的创造精神和敬业精神,已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90年,豫剧演员李金枝在现代戏《风流女人》中扮演主角,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她还在传统戏《燕燕》、《泪洒相思地》等剧中塑造了生动感人的燕燕、王怜娟等人物形象。
在新时期排演的传统戏中,《程婴救孤》一剧名噪一时。
在当代青年豫剧演员中,陈淑敏、杨红霞、王红丽、党玉倩、王海玲、章兰、周桦等一大批演员,在继承传统和探索艺术的过程中,都绽放出了恒久弥香、色彩缤纷的艺术之花!
这是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豫剧表演艺术家以及编剧、导演、音乐家、舞台美术家共同铸造的。这是一个豫剧艺术的大花园,它绚烂在昨天,盛开在人们的新生活里!【原标题:河南豫剧之流派纷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戏曲网 20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