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石窟,位于河南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西窟进深1.76米,面阔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米。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门两旁各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中窟进深1.34米,面阔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腾空飞舞的飞天6个,左右刻二胁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小型菩萨3尊,手拿莲枝。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门亦作拱状,有门槛。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停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云:“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洁,遂镂石板经传之。”后华严经偈赞和涅经品行。此摩崖题刻石板经,乃标准的北齐书体,苍劲浑重,委婉秀丽,书法价值极高。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之腰,座西朝东距小南海近一华里,乃一溶岩洞穴。这是中州地区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1960年3月,修小南海水库,开山取石时发现此天然石洞,洞口朝东,背依大山,前为开阔地,东南距洹河近一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约50米,宽约2——3米,高约2.5——3米。1960年4——5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两次试掘都在洞口附近,内部大规模发掘任务待以后进行。据洞口两次试掘得知,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动物种属。
据放射性碳十四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5万年。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从石器看,两者还有遥承渊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新中国成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定名为“小南海文化”。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原标题:安阳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七:小南海石窟】